所以他还是很认同后世的这个学者的观点的,统一语言不现实,统一文字才是正解。
现实。
赵老师接着讲解道:“在古代,语言是没办法大规模规范的,因为它根本无法量化。”
“哪怕你派人去地方推广官话,用不了几天你的口音就会被当地人带偏。比如我大学是在东北读的。”
“结果大学毕业回来的时候,我发现我口音完全变了,膝盖清一色说成波棱盖,马路边一律说成马路牙子,到现在我都工作四年了还没板过来。”
“所以大家明白了吗,在当时统一语言是完全行不通的,所以文字就显得十分重要。”
“嬴政力主拍板进行了文字改革工作,而这个项目的执行人还是李斯。”
“他参照六国的文字,创造出了一种形体匀称、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秦篆’,也称‘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并废除了其他六国的文字。”
“同时,秦始皇不仅采纳了李斯的小篆,还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作为两套并行的文字方案。”
“隶书比小篆更简洁,更便于书写,因此逐渐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欢迎,成为了日常使用的文字。”
小主,
赵老师又翻到下一页PPT,上面展示了小篆和隶书的碑文。
“就这样,小篆作为秦国的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朝廷正式文件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基本都是用隶书来抄写,自此,官方和民间的表达双轨制也基本确立了。”
“而统一且简化后的文字,不仅从日常交流等文化层面上,帮助秦国完成了消化六国的第一步,它还衍生出了一项影响千年的另一制度——官-僚制度。”
“现在我们一听到这两个字,就感觉不是好词,认为这代表着高高在上,代表着推诿扯皮,代表着效率低下。”
“但实际上这个词的原本含义,以及整个的官-僚体系,几乎是华夏几千年来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当文字被统一后,官-僚系统的根本也就被夯实了,这个根本就是能熟练使用标准文字,作为有效的交流方式,执行国家法律和军国大事部署的专职群体形成了,也就是官和吏。”
“而官吏的形成,使得顶层的决策能有效传达到社会的最底层,最底层的声音也能通过渠道传递到中央,庞大的国家机器才能有效运转。”
“文字的统一,后来被历任的统治者高度重视,民间是不允许私自篡改文字的,字典也只能官方出版。”
“因为如果对文字不重视,用不了多少年,民间就会因为麻烦,而自己造出很多简化的字,这一点经常在网上冲浪的你们,肯定是深有体会。”
“所以这要是不管控,用不了多少年,民间就会出现一堆乱七八糟的字,那大家就都不认识了,到那时文化和政策也就输出不过去了。”
“再过些年,这些地方的文化和沟通就有了壁垒,就更别提什么统一了,一旦文字乱成呕州那样,那肯定也会变成一村一国。”
“所以说秦始皇统一文字,这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影响极其深远!”
“文字说完,我们再来看看秦始皇的第二步——车同轨。”
“这一点,很多人都会诧异,为什么这能算是大功绩呢。”
“前边提到的书同文,这事就算我不细讲,其实在座的各位多少也能理解。”
“可车同轨这东西,不就是把每辆车车轮间的距离固定吗,这也能算是功绩?也好意思吹牛?”
“现在的车从QQ到SUV,我爱什么样就什么样,不高兴我骑独轮车,高兴了我整辆三轮开开,反正你管不了我。”
“这么一想,车轮间的距离都要管,这实在是管的太宽了,这怎么能算功绩呢?对吧。”
有的学生又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其实这项制度还真没那么简单,这个改革无异于一项跨时代意义的运输革命。”
“我问你们,当年的路是什么路?”
有个男生回道:“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之路。”
赵老师:“……”
“你听听你说的这是人话?”赵老师指着那男生笑骂道。
“土路。”这时第一排的一个女生说道。
“对喽,就是土路!”
“其实我们现在去乡下,很多道路依旧是土路,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土路被大车压的不成样子。”
“那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会把路压成这样呢?或者说什么时候大车会留下深深滴车辙印呢?”
这次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道:“下雨天。”
“没错,就是下雨天,下雨的时候,土就变成了泥,走起来就费劲了,还会产生深深地印记,这就造成了我们看到很多土路基本都有深深的轮胎印记的原因。”
“但即便是这样,那路其实还是能将就用的,无论是大车还是小车基本都能将就过去。”
“但在过去这路就过不去了,因为现在我们用的是橡胶轮胎,而古代是木头做的轮胎。”
“即便是现在的橡胶轮胎也有崴泥的时候,更何况当年的木头轮子呢。”
这时,赵老师翻到下一页PPT,展示了一张深深的车辙印记照片。
洛璃估计,这车辙印至少有三十厘米深。
她看了一眼手机,看到许多认同的弹幕,便知道这图片上的景象应该是真实的。
“在当时,车轮反复碾压过后,会形成和车轮宽度相同的两条硬地车辙,这两轮之间的距离便被叫做‘轨’。”
“长途运输时,如果能让车轮始终沿着硬地车辙行驶,就会非常平稳,显着减少畜力消耗和车轴磨损,就像大雁南飞时,后面的大雁比较省力一样。”
“不是没有车辙的路不能走,而是如果不沿着成千上万人几十年来形成的车辙走,你将走得慢,车辆也容易损坏。”
“我们在看兵书的时候,常常看见书中形容一个地方道路狭小叫做‘车不方轨’,就是说这条道路狭窄到只有一辆车能走的车轨,基本相当于今天的单行道。”
“如果这时候两辆车碰头了,那可就费了劲了,因为就要论论谁该把谁的车辙让出来。”
“这基本相当于今天单行车道,两车碰头的场面。”
“古往今来,因为这个可没少起冲突,你们可能会想,这有啥的,大不了就让一让呗。”
“这还真没那么简单,当年让车辙一件很费劲的事,你们看一看这么深的车辙,你把车从中拉出来得有多费劲?”
“有个成语叫做‘改弦易辙’,意思是改变不适宜的方向或方法,这个词多通常是用来形容改革的风险和困难的。”
“改弦,弓有断的风险,易辙,要使出牛马力气才能突破困难。”
“所以知道车辙对古代运输的意义了吧,那么我们也就知道了,秦始皇为什么要将全国的车轨进行统一。”
就在底下的学生们期待赵老师继续讲下去的时候,他抬手看了看表,笑着说道:“先休息十分钟,十分钟后我们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