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李时珍与明朝中医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389 字 2个月前

万历十八年(1590 年),《本草纲目》得到南京藏书家、刻书家胡承龙的支持开始刻印(即最早的版本——金陵本)。王世贞对《本草纲目》予以很高评价,称赞其内容广博但不繁琐,详细且有要点,通过阅读能体会到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书中所讲医学知识对百姓而言也十分珍贵。

李时珍于1552年,34岁时开始撰写《本草纲目》,到54岁才把《本草纲目》初稿写出来,以后又连续修改了三次,到了61岁, 经过27年的打磨,这部190多万字的大书才全部写完。《本草纲目》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小主,

该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全书共52卷,收录了药物1892种,分为16部、60类,其中有374种是过去没有记载的新药物。书中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和制作方法都做了详细说明,还附有1100余首药方和1160幅药物形态图。

在编写《本草纲目》期间,李时珍得到了家人和弟子的协助。他的四个儿子李建中、李建元、李建方、李建木,还有弟子庞鹿门等人都参与其中。李时珍的次子李建元和四子李建木负责绘制药物插图图例。

李时珍用了 27 年的时间。不断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深入民间积累实践经验,查阅了历代本草专着 41 种、各种医书 271 中,还引用了许多历朝着作和科学着作。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药物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逐步形成系统的分类标准和编写方法。收集众多珍贵药材标本并记录在册,为《本草纲目》编写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

第二阶段主要是修稿定稿,他在书中建立了新的药物学分类体系,将药物分为十五部、六十类,方便百姓查阅。明确药物主要功效,从八个方面概括药物知识并深入分析不同药物的功效,提出新见解。图文并茂,绘制了 1100 余幅药物形态图像,方便人们认清药物种类和功效。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观察其生长过程、结构、采摘时间、制作方法等多方面特征并进行比较分类,以确保药物辨别准确性和科学性。例如,对于五倍子,他通过观察其生长过程等,纠正了前人对其分类的错误,将其归入虫部。

他还通过解剖和品尝药物等方式深入研究,提高对药物特征的认识和辨析能力,如为确定曼陀罗花的药性,他一方面阅读前人书籍,另一方面亲自到武当山访问药农,最终证实风茄儿与曼陀罗为同一种药物,且须与火麻子花同用才有麻醉作用,从而为病人减少医治痛苦。

李时珍还采用的科学分类。通过比较方法,他纠正了众多本草的错误,包括名字错误、药物产地错误等。

李时珍一生为医学事业鞠躬尽瘁,除了医学巨着《本草纲目》,还着有《浙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等书。因为常年劳累,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在完成《本草纲目》没多久,他就病倒了。尽管徒弟们四处寻医问药,可他的病情还是日益加重。李时珍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享年75岁。

明朝除了李时珍,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中医学家。

《滇南本草》由明代云南嵩明人兰茂所撰,是中国现存地方性本草书籍中较为完整的作品,比《本草纲目》成书更早,约早142年。 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本草专着。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云南草木蔬菜中可用于药者,还记录了许多少数民族医药与汉族医药相互结合的实例,记述了许多药材疗效的经验及民间秘方等。

记载地方特色药物:首次记载了如仙鹤草、川牛膝、川草乌、贝母等众多药物,还包括不少来源于彝族药的药材,如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云黄连、金荞麦等。

徐春甫(1520—1596)祁门(今安徽歙县)人。出身于诗书之家,因体弱多病改习医业,拜祁门名医汪宦为师。在汪宦的指导下,徐春甫博览医着,认真钻研《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精通内、妇、儿诸科。

后来他寓居京师,开设“保元堂”行医,因医技精湛,在嘉靖年间应诏治愈了穆贵妃的危症,被授予太医院吏目。

徐春甫一生精勤笃学,着述甚丰,编着医书8部110多卷,是明代着书最多的医家。其代表作《古今医统大全》,概括了明代以前中医学的主要成就,被列为我国十大医学全书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