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婴儿期的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心理学奥秘 凝香笔 2667 字 2个月前

二、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发展

1. 基本情绪(如高兴、悲伤、愤怒等)的出现与发展:婴儿出生后不久就会表现出基本的情绪反应,如饥饿或不适时的哭闹(悲伤)、满足时的微笑(高兴)等。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基本情绪的表达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

2. 复杂情绪(如羞愧、内疚等)的萌芽:在 1 岁半至 2 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婴儿开始出现一些复杂的情绪,如羞愧、内疚等。这些情绪的出现反映了他们对自己行为和他人评价的初步理解。

3. 情绪表达和调节能力的发展:婴儿最初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表达情绪。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渐能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在情绪调节方面,最初婴儿主要依赖照顾者的安抚,逐渐地他们学会通过自我安慰、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二)依恋关系

1. 依恋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等):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照顾者离开时会表现出适度的不安,在照顾者返回时会积极寻求接触和安慰;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在照顾者离开和返回时都表现得相对冷漠;矛盾型依恋的婴儿在照顾者离开时极度不安,在照顾者返回时既想接近又会抗拒。

2. 依恋形成的关键时期和影响因素:依恋关系通常在 6 个月至 2 岁之间形成,关键因素包括照顾者的敏感性、反应性、一致性以及与婴儿之间的互动质量。

3. 依恋对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婴儿建立自信、信任他人,为其情感调节、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三)自我意识发展

1. 自我认知的最初表现:在 6 - 12 个月左右,婴儿开始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通过照镜子等活动表现出对自己形象的好奇和关注。

2. 主体我的发展:大约在 1 岁左右,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能够主动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行为。

3. 客体我的出现:在 2 岁左右,婴儿开始能够用语言来称呼自己,并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状态,这标志着客体我的形成。

(四)社交互动

1. 婴儿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模式: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互动通常以眼神交流、微笑、拥抱等方式开始。照顾者的回应方式对婴儿的情感和认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 与同伴的早期社交行为:在 1 岁左右,婴儿开始对同伴表现出兴趣,会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模仿。随着年龄增长,他们逐渐发展出合作游戏、分享等更复杂的社交行为。

3. 社交模仿和社会参照能力:婴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通过模仿他人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来学习社交技能。社会参照能力则使婴儿能够根据他人的表情和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认知发展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 感知觉和注意能力如何促进社交感知:良好的感知觉和注意能力使婴儿能够更敏锐地捕捉他人的表情、动作和声音等社交线索,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状态,促进社交感知的发展。

2. 语言发展对社交沟通的作用:语言是社交沟通的重要工具,婴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其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和情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二)社会性发展对认知发展的促进

1. 安全依恋关系与探索环境的勇气: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婴儿感到被支持和保护,从而更有勇气去探索周围的环境,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2. 社交互动中的学习机会:在与他人的社交互动中,婴儿通过观察、模仿和交流,能够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丰富认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