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用布帛做的象生花是怎么来的,张氏和于妈妈都清楚的很。
张氏想想此时二房的情形,就觉得心中痛快。
一直算计别人的人,这次终于自食恶果。
谢玉琰将何氏的事放下,那边如何她根本不会放在心上。何氏就是一条从塘中捞起来的鱼,被她随手丢在岸上。就算何氏用尽全力扑腾,也不可能再跳回水中。
说话间,杨钦背着书箱回来了。
将东西往屋子里一放,他就进屋,看看他娘又看看他嫂嫂,满脸都是笑容。
“阿嫂,”杨钦想起一件重要的事,忙将童先生等人最好的小报取出来放在谢玉琰手中,“小报的底稿,先生说让阿嫂看看。”
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稿了,一来上报的稿子需要仔细斟酌,二来要等着宝德寺佛炭的这篇文章。
现在算是齐全了。
谢玉琰仔细看着,这一版小报的模样,终于与几十年后街面上盛行的有些形似了。
之前那几版未免文气太重,上面有许多晦涩难懂的字词,别说寻常百姓,就算通些文墨的人,也不一定都能看明白。
这样的文章不是不能有,但要少一些,以大梁各地的消息为主,解读一些朝廷的邸报就足够了。
再有些与百姓相关的一些案件,由讼师讲述来龙去脉,再加上有趣的判词,简单易懂。
本地米价、布价等涨幅,各地是否有灾情……
小报后面还有一些招工的告示,都是谢玉琰让人提前收集起来的,自然包括她的石炭场。
最后的一面留给那些类似话本的文章。
这次未写完的话本,下次新印发的小报上还会继续。
小报广收这样的文章,一经采用,会按字数和篇幅付给执笔人一些润笔费。
“这一张纸,上面写如此多的东西。”张氏也凑过来看。她没想到谢玉琰说的小报,就是这个样子。
谢玉琰道:“还是太过粗糙。”
张氏惊讶:“这还不行?这字极好看,特别是‘大名府小报’几个字。”
谢玉琰方才一直在看小报的内容,没有仔细去看,现在端详才发现,这楷体字工整、端庄,一笔一划挑不出任何缺点,通文墨之人,只要一瞧就难免心生敬意,这不是寻常人能够写出来的。
这不是童子虚的字。
这是……王晏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