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江南士族来说,馕饼是粗俗之人吃的东西,他们看不上,当梁帝说出了他喜欢吃江南的桂花青团的时候,北方的将士心里已经彻底不再对这个皇帝带有一丝的认可了。
程知忌写信,希望萧景琰一定要注意江左盟的问题,这种想法和萧景琰一拍即合,萧景琰便写下上疏《治南北条陈国策论疏》,带到朝廷去献给了梁帝萧选。
这里国策论疏的篇幅很大,所以我把他写成了文言文,因为如果直接按着现代文来翻译出来的话要占三章的空间。
现在来解释一下《国策论疏》的内容,为什么萧景琰要这么做,他在告诉萧选什么?
第一段,萧景琰告诉萧选
“儿臣观江南之主享国日久,于治政之心,辄志消沉。纵无暴施于民者,而居高位者不统全局,则南方之主及商贾,至于大臣宗室,多违朝体作乱。昔者侯景之乱,富者亡乎山林,抱其财贯以死,却非死于兵刃。何矣?以萧衍三十余年不听政,遂致江南民田为宗室及奸商所并,贫富日距,而本植稻谷者,自勤苦之,粮不得食,遂致巨患。”
这一段大家可能听不明白,这一段在我写的《琅琊榜史料本》里面有提及,历史上,在公元549年,候景发动了侯景之乱,当他攻下了建康(金陵)后,当地的富人全部逃入了山林,由于土地兼并非常严重,这些富人逃到山里面根本得不到粮食,因为他们的粮食早就被乱军抢走了,他们只能抱着自己的财富饿死,故而萧景琰在后半句话说:而本植稻谷者,自勤苦之,粮不得食,遂致巨患。
萧景琰在第二段发言中跟萧选指出了国家的问题所在:
“以玄宗之时,上久将兵让于节度使,国家所以制兵稍疲。后节度使据于一方,互相杀伐,不从皇命,而来一百七十年矣。时汴河尚有镇卫,唐亡以前,城邑颇完;而唐亡后,火之时作。又以顷年之天灾、民变,汴之治不益矣。儿臣疏《治汴河条陈八策疏》,以为得汴河者以平天下,运河通之,则边之民富,官财不困,节度使亦以富强从命,当治汴河之时,需防城邑火患,以防其费。以止但治汴河善者,并不可不忧於此。”
萧景琰认为,节度使分裂的情况现在根本改善不了,已经一百七十多年了,你想快点改也比较难,唐朝灭亡之前,每座城市有非常良好的管理制度,唐朝灭亡后,天下大乱,因此很多城市都出现了纵火事故,加上天灾民变,朝廷一方面要花钱治理城市,一方面又要去养育地方,造成了汴河的治理不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他上疏《治汴疏》前,他一直认为“得汴河者可平天下”,汴河是联系南北经济的命脉,当汴河通行了,所有运河沿岸的州县都会富裕,只有民富了,国家才不会贫穷,节度使也会因为中央朝廷的强大而听从王命,所以治理汴河的同时必须严格防止城邑发生的火患,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接下来,萧景琰向梁帝进一步地提出自己治理国家的想法,他开始把矛头直接扭向誉王萧景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