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瑀率领大军一路向着边境前行,路途之中,有了杨天麟相伴,日子倒也不那么枯燥。
一日扎营休息时,贾瑀与杨天麟围坐在篝火旁,贾瑀看似随意地问道:“天麟,对于此次作战,你有何想法?”
杨天麟拱手,目光坚定地说道:“大人,末将以为,当以奇袭为主,正面交锋为辅。”
贾瑀微微挑眉,饶有兴趣地说:“哦?为何如此认为?”
杨天麟侃侃而谈:“敌军来势汹汹,定然防备森严。若正面强攻,我军恐损失惨重。但若是出其不意,施以奇袭,或能打乱敌军部署,寻得战机。”
贾瑀心中一动,接着问道:“那依你之见,何处可作为奇袭之地?”
杨天麟思索片刻,手指在地上画出简略地图,说道:“此处山谷,地势险要,敌军易轻敌。我军若提前埋伏,待敌军经过,必能一举成功。”
贾瑀凝视着地图,眼中闪过赞赏之色,说道:“想法不错,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你可有应对之策?”
杨天麟毫不犹豫地回答:“大人,末将以为,可先派探子摸清敌军行军路线和时间,再挑选精锐之士,轻装简行,提前进入山谷埋伏。同时,后方安排援兵,以防万一。”
贾瑀微微点头,说道:“天麟,你的见解独到,心思缜密。只是这奇袭之策,对时机的把握要求极高,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
杨天麟郑重说道:“大人放心,末将定当谨慎行事,密切关注敌军动向,确保万无一失。”
又过了几日,途中休息时,贾瑀再次与杨天麟探讨,问道:“天麟啊,你如此才能,不知你是打算留在我身边出谋划策,还是想去一线冲锋陷阵?”
杨天麟毫不犹豫,目光炯炯道:“大人,末将愿亲赴一线,冲锋杀敌,为国立功!”
贾瑀略作沉思,说道:“一线凶险万分,你可想清楚了?”
杨天麟挺直脊梁,坚定地说:“大人,末将不怕!身为将士,自当身先士卒,若能在一线破敌,方显我杨家儿郎的英勇!”
贾瑀笑了笑,说道:“好小子,有胆魄!但冲锋陷阵可不只是靠勇气,还需谋略和应变之能。”
杨天麟应道:“大人,末将自幼随祖父习武读兵书,这些道理自是明白。”
贾瑀又道:“那你说说,若在一线遭遇敌军突袭,当如何应对?”
杨天麟略一思索,回答道:“末将以为,当迅速组织防御,稳住阵脚,同时派人探查敌军虚实,寻找敌军破绽,伺机反击。”
贾瑀点头,说道:“嗯,想法不错。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切不可拘泥于既定之策。”
杨天麟拱手道:“末将谨记大人教诲。”
之后一次扎营,贾瑀再次提及此事,说道:“天麟,若让你领军冲锋,你觉得需要多少兵力为宜?”
杨天麟沉思片刻,回答道:“大人,依末将之见,五千精兵足矣。”
贾瑀皱眉道:“五千?会不会太少?”
杨天麟解释道:“大人,兵贵精不贵多。五千精兵若训练有素,指挥得当,必能发挥出巨大威力。”
贾瑀说道:“好,那便依你之见。但你要记住,不可贪功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