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 不给面子,巡视春耕

刘博源却并没有杀人灭口的意思,只是对着一众太监与锦衣力士们挥手道:“圣旨已经收到,你们也都回去吧!”

一众太监与锦衣力士们面色大喜,连忙躬身道:“多谢榆国公大德,奴婢(卑职)告辞!”

行礼完毕后,一众太监与锦衣力士们急忙转身退下,离开了榆国公府。

至于那位仗着自己天使身份的钱游进,此时谁还顾得了他。

........

二月初十日。

神木道,孤山堡。

听其堡名便知,这是一座建立在山上的营堡。

当初选择在此地建立营堡,也是为了占据有利的地形,以便能更好抵御鞑子的入侵。

正所谓有利就有弊。

孤山堡虽然能很好的抵御鞑子的入侵,但军民百姓们的生活条件却是极为的艰苦。

在孤山堡方圆数里之内,几乎没有田地可以种植,也没有稳定的水源可供饮用。

若是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军民百姓们还能勉强过活,可一旦遇到了天灾人祸,那军民百姓们就不得不背井离乡,逃离这片贫瘠之地。

特别是到了崇祯年间,孤山堡的人口已是不足百户,哪里还像是一个千户堡的样子。

就在孤山堡彻底走向破败的时候,却突然迎来了惊喜的转机。

榆国公入主延绥镇,对延绥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强行整顿延绥镇内的军队与田地,分予军民百姓们田地,降低军民百姓们的赋税,补发拖欠的粮饷等。

这一切的改革,使得孤山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如今的孤山堡已有人口两千多户,屯田两万三千多亩,还有驻军五百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王良的引路下,刘博源登上了孤山堡的烽火台。

极目四望,堡外的田间地头到处是军民百姓们忙碌的身影。

往东方向,隐隐可以看见一条玉带般蜿蜒的河流;往西方向,则是清楚可见二边长城;往南往北方向,则是可见一座座小山。

孤山堡周围的地势,并非是四野平坦,而是山头众多。

“王良,那条河流的源头是在何处?为何只到了孤山堡脚下便没有了?”刘博源指着东面方向的河流问道。

“回禀国公爷,那里原本是没有河流,是属下召集军民百姓们人工开挖出来的。而那条河流的源头,则是东面三十里外的黄河。”王良回答道。

“哦?竟是人工开挖出来的,实在是了不起啊!”

刘博源大感惊讶。

“国公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王良无奈摇头,并解释道:“这孤山堡方圆十几里都没有什么河流,田地里的庄稼都无法得到有效的灌溉。若是只靠上天降雨的话,军民百姓们还不得饿死。”

“因此,属下便召集了孤山堡的军民百姓们,从黄河开挖引水,用来灌溉田地里的庄稼。”

“好!好!王良,你做的很是不错,果然没有辜负本公爷的期望。”

刘博源很是满意的点头夸赞。

“多谢国公爷夸赞,这都是属下应该做的。”王良谦虚的抱拳道。

“嗯!”

“只要心怀军民百姓们,为军民百姓们谋福,这才是无愧于身上的职责。”刘博源语重心长的叮嘱道。

王良连忙躬身应道:“国公爷说的极是,属下会时刻记在心上。”

“那就好!”

刘博源微微一笑,面露欣慰之色。

........

在巡视完神木道的春耕后,刘博源又前往了下一站。

山西太原。

得益于刘博源在山西镇的屯田整顿,强逼着官绅们降低了租子粒后,整个山西镇内的军民百姓们爆发出了极大的干劲。

一亩田地只收取两成租子粒,那还不得多多耕种一些田地。

在整个山西镇内,到处可见军民百姓们忙碌的身影,以及欢快的笑容。

虽然耕种田地是累点苦点,但一想到秋后的丰收满仓,军民百姓们越发的干劲十足。

军民百姓们不怕吃苦,也不怕受累,就怕生活没有盼头。

而今这一切,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军民百姓们自然是勤恳的劳动。

在山西巡抚蔡懋德的引路下,刘博源前往了晋王府所辖的田庄巡视。

没有了田庄管事的欺压,也没有了沉重的租子粒,佃户们对如今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而佃户们也早已知道,他们能有如今的生活,全都是榆国公所带来的。

对于榆国公的到来,佃户们自是喜出望外,纷纷放下了手中的农活,前来迎接榆国公的到来,并表达了对榆国公的崇敬之情。

活命之恩大于天,榆国公可是佃户们的救命恩人,怎么不感激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