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黄河大桥

大宋靖丰六年六月初六,天色刚蒙蒙亮之际,一大队人马自汴京城西门缓缓鱼贯而出。队伍之中,皇帝的御驾格外醒目,随行的还有京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四品以上的官员。其中,仅有个别官员骑马,大部分人皆乘坐马车。

皇帝此次出宫前往郑州,乃是为了举行黄河大桥的通行仪式。

整个队伍浩浩荡荡,两个汴京卫,再加上在汴京外休整的虎卫军第三师和第五师近万人,还有皇城司的两千人,如此一来,护卫的兵马便超过了两万之众。

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使得整个队伍的行进速度极为迅速。一百六十里的距离,竟只用了不到两个时辰便顺利到达。黄河两岸,旌旗飘扬,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赵立庆登上临时搭建的祭台,先行祭拜天地,言辞庄重:“今黄河大桥告成,特昭告天地,以申虔敬。乾坤浩浩,宇宙茫茫。黄河滔滔,源远流长。其水奔腾,如巨龙之舞;其势磅礴,若万马之骧。黄河者,华夏之母亲河也,育我民族,润我疆土,滋养万民,功德无量。今大桥既成,横跨天堑,连接南北,通途畅达。宏伟之貌,彰显我大宋风范。此乃万民之福祉,国家之荣耀。”

祭祀完毕后,赵立庆率领群臣踏上黄河大桥。此桥宽达三丈,长度更是达到六里之遥。桥墩以坚固的水泥筑成,再以一根根粗壮的钢铁搭建,桥面上铺着三寸厚的木板,坚实稳固。此时的黄河即将进入丰水期,桥下滔滔河水奔腾向东而去。

赵立庆轻轻拍打栏杆,感慨万千:“这浑浊的河水中带着如此多的泥沙,每年都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疏浚河道,诸卿可有什么更好的法子来治理?”

身边的王安石立刻回应道:“官家,臣在河中省之时就曾思考过此事。这河水在经过西平府的时候还是极为清澈,主要是在靠近山西段才会携带大量泥沙而下。如果在那些地段多种植树木,或可减少泥沙进入河中。”

苏轼紧接着奏道:“是啊!官家,王相当年就曾跟臣谈论过此事,就算不种树,多种些草也可以。”

“朕当年提出不在河套之地养马,正是有此考虑。现在朝廷每年疏浚河道,只能治标,要治本还需从源头治理才是上策。” 赵立庆说着,继续朝北岸走去。

韩琦提议道:“官家,臣也曾经路过那些地方,虽然当地的百姓不多,但也可号召他们种树种草,朝廷给些补贴,想必百姓会很乐意的。”

“嗯,韩相此话有理,回去后商议个章程出来。朕相信总会有办法来治理好这黄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