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士僚一体纳税下

南宋时期开始,一直到明朝,

士绅不再是一个有地位的群体,而是一个庞大的阶层,渗透到了南宋社会的各个角落。

因为南宋之后,科举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虽然只要通过省试便有名次,但仍有大量的考生因无法通过省试而落榜。

以明朝为例,200万童生仅有3万能成为生员,1500人成为举人,300人能获得进士学衔的残酷淘汰率来看,

一个立志在科举中考取功名的人,只有1/6000的概率能成为进士。

但明太祖朱元璋,显然不愿看到这1/6000之外的失败者,自暴自弃、甚至投敌,

毕竟大明朝周围的敌人,还有很多,如蒙古的瓦剌、鞑靼、安南、辽东女真、麓川土司等。

这显然不符合,大明朝的国家利益,

出于巩固皇权,笼络文人的需要,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不能给举人之下的落榜者官职,

却给予了他们很高的社会地位,并给予他们免除徭役纳税等优惠,

这就是明朝祖制“官绅不当差、不纳粮”的由来,也是明朝立国之根本。

而这些没有考取功名获得官职但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读书人,

就和那些考取功名进入体制内的官僚,

一起构成了大明朝全国的统治的基础———官僚、士绅阶层。

而那些没有功名的底层士绅阶层,最尴尬的地方在于,

他们读书人的身份,使他们既不能经商,又为了尊严而不能务农,

所以他们就利用自己读书人的人脉,和那些当官的官僚阶层,联合在一起,成为了地方上得统治阶层。

而在“皇权止于县政”的大背景下,

大明帝国又不得不倚靠这些底层士绅,帮助治理乡里,这也是古代小农经济的无奈之处。

毕竟依靠底层士绅治理地方,大明朝不用支付一分钱的工资,就实现了全国的管理。

如,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

海瑞任职的淳安县,

除了海瑞是朝廷派遣,大明朝要支付工资官员俸禄。

剩下的师爷、捕快等都是没有工资俸禄的,

他们师爷、捕快,正是地方上底层士绅的代表,

朝廷空降的县令,想要治理一方,就必须要倚靠这些地头蛇,

而他们也相应的拥有了地方上得调停权和租税权,

成为了大明王朝,在全国各地的统治根基,

成为了皇权的重要辅助,

所以,无论底层还是高层士绅,对最高统治者皇权而言,都不可或缺。

正所谓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反之亦然,

毛不焉附,皮之不存。

如,元末没有上升通道的士绅阶层,在元朝后期,成为元末起义的背后推手。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最后获得天下,就是跟士绅阶层相互合作的结果。

但明太祖朱元璋,从内心深处是痛恨士绅阶层的,

再加上当时很多江南士绅感怀张士诚的宽大政策,

更是引发了朱元璋对江南士绅集团的疯狂报复。

所以朱元璋夺其土地,迁其住所,增其捐税。

而在铲除士绅经济基础的同时,

朱元璋还废除了宰相制度,夺走了文官集团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