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谷村在王大山的带领下,历经风雨,旅游区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都已颇具规模。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问题与挑战又悄然浮现,而王大山也在思索着翠谷村未来更为长远的发展道路。
这一年,翠谷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 来自城里的知青。
这些年轻人朝气蓬勃,怀揣着对农村生活的好奇与憧憬,踏入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王大山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将他们安排在村民家中暂住。
在知青们安顿好之后,王大山在村公所召开了一个小型的欢迎会。
他站在台上,目光温和地看着台下的知青们,说道:“孩子们,欢迎你们来到翠谷村。这里虽然比不上城里繁华,但有着自己的质朴和希望。希望你们能在这里学到东西,也能为咱们村带来新的活力。”
一个叫晓峰的知青站起来,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说道:“王支书,我们一定会好好干的。我们在城里也听说了翠谷村的发展故事,很受鼓舞,希望能为村子出一份力。”
其他知青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王大山满意地点点头,说:“好,有你们这份心就好。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家有什么想法和建议都可以提出来,咱们一起商量着来。”
欢迎会结束后,王大山带着知青们在村里转了转,向他们介绍村里的情况。
走到农产品加工厂时,王大山停下脚步,说道:“这就是咱们村的农产品加工厂,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规模,生产的产品也很受市场欢迎。不过,我们还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晓峰好奇地看着加工厂里的设备,问道:“王支书,我在城里学过一些化学知识,我觉得咱们的农产品加工也许可以在产品的成分和营养方面做些研究,开发出更有特色的产品。”
王大山眼睛一亮,说道:“这是个好想法啊,晓峰。我们正愁找不到新的突破点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吗?”
晓峰兴致勃勃地说:“比如说,我们可以对村里的水果进行分析,看看它们富含哪些营养成分,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开发一些功能性的食品,比如水果营养口服液之类的。这样不仅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王大山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
他心里想着,这些知青果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想法,也许翠谷村的未来就寄托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了。
回到村里后,王大山立刻召集了加工厂的工人和一些有想法的村民,和知青们一起讨论晓峰提出的想法。
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十分热烈。
一个工人挠挠头说:“晓峰同志,你说的这些听起来很高深啊,我们能做得到吗?”
晓峰笑着说:“师傅,其实没有那么难。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分析开始,慢慢摸索。而且,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