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处俊亦附和道:“陛下英明,黄巢之乱虽非今朝所及,却警示深远。
吾等当以此为鉴,勤政爱民,防微杜渐,确保我大唐江山永固,百姓安康。”
正当苏味道和郝处俊的话语落下,大殿前方,尚书左丞轻轻咳嗽了一声,缓步而出。
此人名为卢承庆,出自显赫门第,颇有学识,但其言论往往倾向于维护世家的利益。
卢承庆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言语却是四平八稳,看似公允,实则暗藏玄机。
“陛下,众位大人所论,确有其理,然我大唐立国,既有赖于皇恩浩荡,亦需世家大族共襄盛举。
科举之制,已为黎民布衣敞开仕途大门,实为英明之举。”
“世家子弟,虽承家学,亦需经科考之试,方能入仕,这便是我朝公平之体现。
陈胜、吴广之乱,黄巢之祸,皆因民心背离。
我大唐科举,实为选拔贤才之利器,黎民百姓凭真才实学,亦可登堂入室,共谋国是。”
“故臣以为,吾等当固本培元,完善科举,使之成为真正的选贤任能之制,既让寒门有出头之日,亦保持朝纲稳定。
以此,方能确保我大唐江山永固,百姓安康。”
李治听罢卢承庆之言,心中冷哼。
科举制度乃大唐立国之基石,旨在打破门阀垄断,让寒门子弟亦能凭才学入仕,但同时也明白,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
门阀世家徇私舞弊之事不断发生。
后世就曾猜测黄巢因官员徇私才怒起反抗。
“卢大人言之有理,科举确是选拔贤才的公正之法。
然朕以为,吾等还需进一步完善此制,使之更加公平,更能体现我大唐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李治目光坚定,语气中透露出决心。
他的目光扫过殿内,声音中带着期待:
“诸位爱卿,我大唐科举之制,诚然已开先河,然完善之路,永无止境。
如何让科举更加公平,如何让寒门子弟有更多机会,朕愿闻其详。尔等有何高见,但说无妨。”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陷入了一阵沉思。
褚遂良首先打破沉默,他的声音坚定而充满智慧:
“陛下英明,科举之制固然是选拔贤才之良策,但公平二字,乃其灵魂所在。
臣以为,可增设考官监察制度,确保考官公正无私,对任何徇私舞弊的行为,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苏味道紧随其后,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
“陛下,臣建议在科举中引入匿名阅卷制度,考卷上不标注考生姓名,避免考官因考生背景而产生偏见。
同时,可增加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的透明度,公开成绩,让所有考生都能知晓考试结果,减少暗箱操作的空间。”
郝处俊则从选拔机制上提出:
“陛下,我大唐应鼓励各地学府培养人才,不仅限于长安,让各地学子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同时,科举题目应更加贴近民生,考核学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考究诗文。
如此,既可选拔实用之才,也能体现我朝重视民生的国策。”
李治倾听群臣之言,心中暗自点头。
他深知,要实现科举的真正公平,不仅要打击徇私舞弊,更要从制度上着手,确保每一个有才之士都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卢承庆他轻咳一声,吸引了众人的注意,随后缓缓开口,声音温和,却字字珠玑:
“陛下,诸位同僚所言极是,科举之制确需完善,以体现公平公正。”
他言辞委婉,却暗含深意:“然我朝科举,本意乃选拔贤才,非专为寒门而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科举题目中,可适当加入对学子综合素养的考察,如策论、治国方略等,以求全面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
殿内的气氛随着卢承庆的话音落下而微妙变化,几位来自门阀世家的官员相继站出,他们的言辞虽然各有不同,却都巧妙地呼应了裴矩的观点。
韦思谦,出身于京兆韦氏,清瘦的面容下藏着锐利的眼神,他语气温和而不失力度:
“陛下英明,科举题目中的策论部分,实则是检验学子是否具备治国理政之才的关键。
我们应更加注重对学子政治见解和处理实际政务能力的考核。”
杜正伦,京兆杜氏,他对科举的看法显得更为保守,但同样支持加强综合素质的考查:
“臣赞同韦大人之言,科举不应仅是一次学问上的比拼,更是对学子未来能否胜任官职的预演。
因此,加强对学子处理复杂事务能力的测试,无疑能够让科举选拔出更具实用性的人才。”
来济,一个颇具特色的名字背后,隐藏的是对传统礼教的深深执着:
“的确,科举应该着眼于选拔具有全面才能的栋梁之材。
除了知识的掌握外,对学子品德与治国理念的考量也不容忽视。”
李治静静地听着,内心却波澜壮阔。
他清楚,门阀世家的力量根深蒂固,打破这种力量的道路不会平坦。
但他也知道,只有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创新,大唐才能持续繁荣昌盛。
于是,他再次开口,语气坚定而充满期望:
“诸位爱卿所言均颇有价值,我们要做的不仅是选拔人才,更要塑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科举改革,既要保证公平公正,也要兼顾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李治深思熟虑后做出决断:“苏爱卿所提之匿名阅卷制,确能减少背景之干扰,使科举更为公正。
褚爱卿之言,增加科举透明度,公开成绩,亦是消除疑虑、树立公信之良策。
至于郝爱卿所言,科举题目贴近民生,考核学子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实乃选拔实用之才之关键。”
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过卢承庆、韦思谦、杜正伦以及来济,继续说道:
“诸位爱卿之言,朕亦深感认同。
科举不应仅限于学问之比拼,更应考察学子之综合素养与治国才略。
故此,朕同意科举题目中加入策论,以检验学子处理政务、分析政策之能力。”
李治的声音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
“科举乃我大唐选拔人才之基石,其改革关乎国家长治久安。
朕愿与众爱卿一道,不断完善科举制度,使之成为选拔贤才、体现公平、推动社会进步之利器。”
随后,他示意身边的太监记录下这些改革要点,确保每一条建议都被仔细考虑和实施。
李治又补充道:“匿名阅卷、增加透明度、贴近民生题目、加入策论考核,这些改革将立即着手准备,务求在下一次科举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