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曾是董卓的旧臣,当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时,蔡邕在座上不禁脸色大变,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叹息。
王允勃然大怒,严厉指责蔡邕:“董卓是国家的罪人,杀害主上的残臣,为天地所不佑,人神所共疾。
你身为天子臣民,应该从大局考虑,从国家出发,共同声讨国贼,不想你念及他对你的一点私人恩惠,竟然为他感到痛惜,这难道不是与董卓同一鼻孔出气吗?”
说完,便不容分辩,立即将蔡邕押至廷尉处问罪。蔡邕有口难辩,但作为文学家和史官,他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写成汉史,便陈辞谢罪,自己愿意承受刺剑削足的酷刑以保全余生。
士大夫们都十分同情怜悯蔡邕的遭遇,设法营救蔡邕,可毫无结果,
太尉马日磾专程前往王允住处,替蔡邕说情:“伯喈(蔡邕字)是难得的旷世奇才,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特别是对本朝故事了解颇多,应当给他机会,让他继续写成史书,成为一代大典;
况且伯喈以忠孝闻名于士大夫之中,现在以莫须有之名给他判罪,恐怕有失众望,不服人心吧!”
王允根本不听劝告,反驳马日磾说:“先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成谤书,流传后世,现在国事衰败,社会上缺乏时代精神,不能让佞臣拿着笔在幼主的身边,因为这既对神圣的道德教化毫无益处,而且还使我们这些人遭到批评和指责!”
马日磾无奈,只得退出,感慨地对别人说:“王公这种做法恐怕不行吧!善待人才,这是一个国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命脉,而让国家经典得以流传,则是重视国家制度和创作的保障。
如今,这样不重视贤才,切断国家的命脉,阻碍国家经典的流传,难道能维持久远吗?”
当时多数名士都为蔡邕说话,王允这才后悔,打算停手,但蔡邕已经死在了狱中。
董卓死后,王允在如何安排和处理他的旧部时,反复无常,态度极不慎重,而这正是王允最后走向灭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他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吕布也多次相劝,可继而王允又对群臣解释说:“本来,他们是没有罪的,只是身不由己,跟随董卓,所以不得已听从董卓差遣,犯了错误。
现在如果给他们突然加上恶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们,恐怕反而使他们猜疑恐惧,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们无罪不是使他们安心之上策,还不如让他们承受惩罚。”
小主,
吕布又想把董卓的财物赏赐公卿、将校,王允又不准。
王允平日看不起吕布,以剑客对待他。
吕布也认为自己有功劳,自吹自擂,既不得意,渐渐与王允不和了。
凉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队,战斗力强,而且对董卓最忠心。董卓死后,如何处置凉州兵,是关系王允本人和东汉政权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