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周昭王与楚国

夔(湖北秭归东),

王室直属军队和从征的北方诸侯国军队,

以及南方的曾国、邓国和鄂国等

诸侯国出兵相随 ,

征战才很快收到战果。

一路高歌猛进,

直至江汉地区,

大获财宝,

为此特地铸器铭功。

很快,周昭王组织了

声势更为浩大、军威更为雄壮的

第二次南征。

昭王第二次南征,

这次又打了胜仗,

昭王得到了大量青铜,

班师回程。

据《竹书纪年》记载,

昭王伐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前980年),

周昭王“伐楚,涉汉,遇大兕”。

此次战争与上述《墙盘》记载相同。

周昭王领军渡过汉水,

深入荆楚一带,

渡汉水时还遇见“大兕”(犀牛)。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前977),

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

“天大曀,雉兔皆震,

丧六师于汉”。

周军渡汉水时,

阴风骤起,气候恶劣,

将士惊恐,军队损失严重。

第三次,“昭王末年,

夜清,五色光贯紫微,

其王南巡不返”。

据鲁纪年推算,

此时为周昭王十九年(前977)。

此次南征声势浩大,

“墙盘”铭文记载:

“弘鲁召(昭)王,

广笞荆楚,唯狩南行。”

小主,

但结果全军复没,

周人讳言此事,

模糊地说“南巡不返”。

(详参见词条昭王南征)

南征考证昭王南征

与早期楚史

和楚文化有极重要的关系。

周昭王所伐之“楚”并非“楚国(楚子)”,

而是西周时期和楚国(楚子)

并立于楚地的三苗后裔楚蛮部族。

“楚”有二义,

一是指周代的芈姓楚国,

二是指商周时期南方的

三苗后裔楚蛮部族。

周成王十九年,

楚国先祖熊绎被封为楚子,

封地在楚蛮之地,

因此楚国与楚蛮有交集,

到东周时,

楚国崛起吞并了楚蛮,

两者才混为一体。

在周昭王时期,

楚国爵位不过是子爵,

封地仅五十里,

荒僻贫弱。

在这种情况下,

周昭王不可能尽起六师,

倾力南下攻打小小的楚子,

更不会收获颇丰,

大小贵族均兴高采烈地作器铭功。

而且如果周昭王

果真的因为南征楚国而丧命,

则周、楚必为不可解的死敌,

周昭王之子周穆王不可能不报此仇,

楚国更不可能在周穆王十四年

还作为周朝的封国参与伐徐之役。

而楚蛮在周昭王时期占据地域广大,

大约在今汉水中上游的丹江地区

和下游的汉东地区,

且占据铜矿主产地一一铜绿山。

在先秦时期,

铜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

政治、经济、战争等

方方面面都广泛需求。

楚蛮虽然人数众多,

分布广泛,

但始终没有如从前的三苗

和后来的楚国一样,

只是一些分散的部族,

这种情形下的楚蛮

正适合作为周昭王南下征伐的对象。

昭王南征之“楚”为楚国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