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仍穿着朝服准备上朝议事。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车马经过长安东市时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将其腰斩。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诛杀晁错并不能平息叛乱反而为诸侯王报了仇。景帝深以为然但为时已晚。
三、成就和影响
1. 政治贡献
重农贵粟
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他上了一篇《论贵粟疏》。这篇疏继承了贾谊的重农思想,强调重农抑商。晁错在这篇疏中细致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农民流亡、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面对商人势力日趋膨胀、农民不断破产的局势,晁错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他建议文帝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贵五谷而贱金玉;二是贵粟。这些措施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文帝接受了这些建议并付诸实施。
接着晁错又给文帝上了一篇关于减收农民租的疏。他主张务农桑、薄赋敛、广蓄积;要求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不要影响农时;满足人民的欲望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汉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物质基础。
移民实边
对于匈奴的侵扰和西汉王朝中央政府的消极和亲政策,晁错和贾谊一样都表示不满。晁错对匈奴的态度比较强硬,最初主张武力平定但这一建议未被文帝采纳。后来晁错仍主张积极备战提出移民实边的策略。汉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晁错给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虽然文帝未采纳这一建议但晁错并未放弃。他又向文帝提出了积极防御的策略即《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在《守边劝农疏》中,晁错分析了秦王朝戍边政策的失误以及匈奴民族活动的特点提出了"徙民实边"的主张。为了使募民徙边的工作做得更好晁错在《募民实塞疏》中又提出了两条具体建议:一是对安置移民生活提出具体措施;二是学习古代方法将移民按军事建制严格组织起来。同时晁错又在《论贵粟疏》中建议全国百姓向边塞输纳粮食以换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赎罪这叫纳粟授爵。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加强了边疆的防御力量而且为汉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晁错提出的移民实边、寓兵于农的政策被文帝立即付诸实施。这个政策不仅在当时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而且开了历代屯田政策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汉武帝时赵充国实行军屯三国时曹操的屯田政策都是晁错移民实边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坚定削藩
晁错继承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和法家限制、打击“父兄大臣”的思想,赞扬“高皇帝不用同姓为亲”的政策,坚决主张“削藩”。他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晁错的削藩主张是对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继承,但他的态度比贾谊更坚决。晁错不仅提出了削藩的言论而且参与了削藩的行动。在晁错的策划下景帝"削吴会稽、豫章郡"。吴楚七国叛乱平息后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则大大削弱。晁错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为西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2. 文学成就
晁错是比贾谊稍后较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他的文章立论深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文风朴素无华但质实恳切被后世称为“疏直激切尽所欲言”。《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等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晁错的政论文立论契合时代热潮善于观察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深识幽显见解透辟能切中要害剖析利弊。正因如此晁错的政论散文切中实际不发空论。如晁错的三篇军事政论散文《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提出了"徙民实边"的积极防御策略立论犀利措施亦切实可行所以被文帝所采纳。
晁错的政论散文在内容上更为正大意境上更为壮阔。他着论的出发点虽然都是基于建功立业但落脚点又往往是汉朝的长治久安并且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汉朝的巩固和长盛不衰提议献策。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大汉气象的热情赞颂具有历史的厚实感而在意境上更为壮阔体现出历史上升时期的风貌。在艺术特色上晁错的政论散文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力道遒劲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同时语言明理意脉流转在延续战国时期纵横捭阖铺张扬厉的文风外鲜明地呈现出了大汉气象的散文。此外与贾谊等人的政论散文不同晁错之论多峭直而深刻如《削藩策》以简洁短促语句来突出犀利而刚硬的力度:“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轶事典故
1. 晁错与《削藩策》
晁错是西汉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和政论家,他坚决主张削藩,认为诸侯王的存在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疏《削藩策》,详细阐述了削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下令削夺诸侯王的封地。然而,这一举措触动了诸侯王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和怨恨。最终,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晁错虽然因削藩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削藩主张对西汉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