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这一次将疫病带回去,哪怕到了夏季阶段,死于生病的人或许不会太夸张,死一波老弱病残则是一定的事情了。
如果夏季没有根绝,到了秋季就会再次复发,往后则是大爆发,极可能形成人间地狱的格局。
东汉末年人口大锐减跟多次瘟疫爆发有关,好些瘟疫就是到了夏季缓解下来,进入秋季又爆发,反反复复之下一再折腾。
晋国君臣不止向楚国发去疫情的警告,也再一次向列国进行警示。这一波,他们表现出了超强的道德责任。
经过这么一次事件,世人对疫情的了解会更加了解,并且随着楼令所提倡的应对措施被传开,以后再爆发疫情就有方法应对了。
晋军在疫情爆发后采取针对手段,列国的人看在眼里,属于是根本瞒不住,何不大大方方公示出去?
因为相关措施是由楼令提出的关系,事实也证明极其有效,名声自然是该由楼令来获得。
这一次过后,楼令在历史上存在的烙印不止是晋国大臣,相信能够在医疗界有一席之地了。
其实,楼令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史书留下了非常多的烙印,只是影响范围有大有小而已。
时间来到夏季中旬。
早就等得心急的中行偃在一次会议上提议大举进攻郑国南部,得到了与会全员的赞同。
那是计划中的一部分,军队已经休整了一个多月,有条件再展开新一轮的行动,并且打下的疆土越多,大家可能有所收获,自然没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
怎么来调动军队,相关的攻略如何进行,重任又落到了楼令的肩膀上。
统筹、计划和部署是由楼令来进行,他做完之后交给郤锜,再由郤锜拿出来跟一众卿大夫探讨,最后让晋君周审核。
要是后人观看史书,看到的将会是晋君周统帅大军,一众卿大夫配合设施方案,顶多就是稍微突出郤锜的贡献,干活最多的楼令不一定能占多少篇幅。
不公平?当然不公平,可是谁让楼令只是下军将呢。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
那么,老子说的圣人是谁?当时有有五帝的观念,同时周旦是公认的圣人,不好确认篇中的圣人是哪一位。
老子表达的观点却是很明确,荣耀归于最高首脑,出现祸端也会归咎于首脑。
所有文明的史书都只会是荣耀归于最高首脑,出现祸端也会归咎于首脑,不存在差别。
如果晋国按照楼令的设想发展,后面再有司马迁。他搞纪传体史书,倒是有可能将当代晋国的卿大夫列传,让后人知道楼令具体做了什么。
当然,也能是晋国取代周王室,亦或晋国完成疆域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给予众多贡献者在史书上大书特书。
那是建立在姬周已经建立史官体系的条件之下,之前的朝代虽然也有史官,但没有姬周那么完善。
“本来的轮换出现特殊情况,我的意见是履行诺言,安排部队回国。”楼令先提这一点。
相关的计划已经在高层过了一遍又一遍,等于是谈好了再对其他人公布。
一瞬间,不知道多少人松了口气。
“回国的部队携带战利品,先囤积在‘新田’郊外,等战争结束再行分配。”郤锜也只是在通知,不是讲出来进行探讨。
对于这一点,一样没人有意见。
楼令不能避免提及一点,说道:“关于病患与伤患,他们将暂时安置在宋国境内,伤病好了再安排归国事宜。”
疫情期间有多惨,属于是有目共睹。
一些不听劝的国家,他们带着病毒回去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楚国正在遭遇的残酷景象,消息陆陆续续传了过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已经知道病会传染,哪敢祸害自己的封地?
魏颗不够资格参加高层会议,低声问长鱼矫,道:“这样一来,参与继续入侵郑国的部队岂不是很少?”
作为司马的长鱼矫有资格参加高层会议,矜持地说道:“颗大夫继续听就会知道了。”
该轮换的部队回国,他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回去本土,会在“虎牢”附近再休整半个月左右,算是最后的安全验证期。
将要开拔向北的晋军,数量为九万。
留下来继续作战的晋军则是六万。
如果是正常情况下,六万晋军想攻略郑国,还是攻城略地的情况,肯定是显得数量不足。
当前,宋国和卫国正在攻打郑国东部,宋军以及卫军牵制了相当的郑军;之前已经有以晋军为首的联军在继续攻打郑国北部,一样是牵制了一部分郑军。
郑国已经进行极限动员,征召了将近八万大军,其中的三万与当地贵族分别在对抗宋军和卫军,都城“新郑”驻防了四万,剩下的一万郑军在北部实施袭扰战。
这种状况下的郑国,他们除非是愿意从“新郑”调兵进驻南部,要不然郑国南部其实是一种空虚的状态。
那么,六万晋军入侵郑国南部,只要郑国庙堂不增援,晋军遭遇到的只会是当地贵族的抵抗,不会有大兵团会战发生。
有一些事情不好在会议上直接来讲。这些事情就是,已经改换国籍的原郑国贵族,他们充当说客去郑国南部活动,成功策反了相当数量的郑国贵族,乃至于有郑国公族都被策反。
晋军这一轮的军事行动,大多就是走一遭,看着城头易旗,真正需要实施攻打的城池是少数。
那些改换立场的贵族,他们在变成效忠晋君周之后,需要担负起一定程度的后勤供应。
派兵?这些贵族要是手里有兵,不至于国战状态下跳反。
当然了,他们的私军会事后陆陆续续从各个战场返回封地,不是原地倒戈帮助晋军或宋军、卫军。
会议结束,有活干的人没有逗留,纷纷忙碌起来。
“这一次过后,郑国要沦为小国了。”中行偃的兴致很高。
“不用大打,可以获得城池。这样的机会恐怕不多。”士匄说道。
士匄是等荀氏妥协之后,才知道郤锜提议回国就重新排序卿位的事情。
因为荀氏已经妥协的关系,再来是不涉及范氏的卿位调动。士匄虽然有意见,但是不那么大。
卿位调动是让郤至从上军佐变成中军佐,楼令从下军将变成上军将,中行偃由中军佐转为上军佐,智罃由上军将转为下军将。
新的卿位排序之下,郤氏两位卿大夫都在中军,某种程度上是荀氏和范氏乐见的事情。
其实,不是成为副手的话,中行偃也很乐意跟楼令待在同一个军团。
毕竟,正副手要商量的事情太多,自然少不了需要接触,总是有更多的机会拉拢或展开合作。
势比人强之下,中行偃对于成了楼令的副手也只能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