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NP=P猜想

对面,听到徐川这么说,常进脸上带着一些感兴趣的神色,好奇的问道:“如果方便的话,能和我说说吗?”

徐川笑了笑,道:“有什么不方便的,说起来,这份灵感还是常院士你给的。”

微微顿了顿,他整理了一下思绪后接着道:“在之前惰性中微子的身上,很明显的出现了类似的特征。不过与理论上的暗物质来说,惰性中微子多了一部分常规态属性。”

“因此,利用这部分特性,对其进行跟踪,而后判断暗物质在高能碰撞的条件下可以转变成两种其他粒子的性质,不断的实验,就可以一点一点摸清楚和反推出暗物质的‘暗’性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过从理论上来说,要在高能粒子的对撞过程中精准的判断出惰性中微子碰撞的数据,是一件很难事情,这可能需要万亿亿次甚至更多的碰撞,我们才能找到那一丝有用的线索......”

听完徐川的解释,常进思索了一下,旋即开口道:“按照这种思路来说,足够多的碰撞数据说不定能完整的搜索到暗物质粒子,至少是惰性中微子粒子的完整信息。”

“这对于物理学界来说,绝对是一个开天辟地般的发现。”

“只不过,要做到这点的话,你得先制造出惰性中微子,并想办法让它在对撞机中碰撞,还得排除掉其他粒子碰撞的影响。”

“这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啊。”

作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他很容易理解这种新的方法。

理论上来说的确可行,也能更全面的收集到数据,但难度也真不是一般的大。

无论是想办法制造出惰性中微子,还是引导其在对撞机碰撞,还是排除掉其他粒子的干扰,都不是一件容易,甚至可以说是都是难如登天的事情。

徐川笑着道:“如果能观测到惰性中微子完整的信息数据,付出再多,遇到的问题再困难,也都是值得的。”

.......

和常进常院士聊了一会关于各种粒子探测技术方面的东西后,徐川迫不及待的回到了办公室中。

对于暗物质的探索,他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

而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从理论上尽可能的去进行完善了。

希望在物理学会召开的高能物理大会前,他能顺利的解决这项工作。

.......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五月份的中下旬。

这些天以来,徐川就没有再去星海研究院了。

长达半个多月时间,他潜心在南大完善着有关于惰性中微子与暗物质的探测理论基础。

“......借助量子场论,共动体积a3中粒子数密度的改变率,1/a3d/dt(n1a3)=∫···∫∏?j=1(d?pj/(2π)3δ+(p2j-m2j))((2π)?δ?(p1+p2-p3-p4)∑.......”

“在共动体积中,粒子数密度不会随膨胀而稀释,而方程右边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中暗物质粒子产生湮灭过程的散射截面,1/a3d/dt(n1a3)=∫···∫∏?j=1(d?pj/(2π)3δ+(p2j-m2j))......”

“P为参与散射过程的各个粒子的四动量,|M2|为散射振幅。”

“第二部分为各个粒子能量的平衡态统计分布......”

“即:暗物质丰度的变化率等于其产生截面与湮灭截面之差,截面的物理意义是反应发生的概率。”

“.......”

一行行的算式在徐川手中不断的写下。

对于暗物质的探索来说,玻尔兹曼输运方程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它描述了暗物质粒子丰度Y随“质温比”x的演化规律,方程中的参数由具体的粒子物理模型决定。

而如果想要从无数的对撞信息数据中,找到需要的数据,仅凭人力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这个时候,数学工具的重要性,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只要最底层的计算公式能够做出来,那么数学完全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和软件来建立起一个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来从万亿亿条信息中,去寻找那一条需要的数据。

手中的签字笔落下最后一个符号,徐川放下笔,长舒了口气伸了个懒腰。

耗费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他总算是将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完善了起来,并构成了一套逻辑自洽的理论,以及一套计算从繁多参数中,计算惰性中微子碰撞湮灭后的转变粒子的数学模型基础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