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我的盟友们已经行动起来了。
“臣有事禀报皇上,”吴翰林不慌不忙地说道,“臣昨日偶得一批良种稻米,经试种,发现其产量比普通稻米高出三成,且口感更佳。臣以为,若能将此良种推广开来,必能有效缓解国库空虚的问题。”
他这番话看似与“裁撤冗官”无关,实则巧妙地回应了王阁老提出的“开源”之策,并且将话题引向了更有利于我的方向。
果然,皇帝的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哦?竟有此事?吴爱卿速速将此事细细道来。”
吴翰林便将“良种稻米”的来历、特点、种植方法等娓娓道来,听得皇帝频频点头。
趁着这个机会,郑郡主也悄悄派人给我递来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几行娟秀的小字,是她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和建议。
郑郡主心思缜密,她提出的几个方法确实可以缓解目前的困境,但也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我一边听着吴翰林的陈述,一边思考着应对之策,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想法。
“皇上,”我上前一步,拱手说道,“臣以为,王阁老和吴翰林所言皆有道理。开源节流,缺一不可,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王阁老和李侍郎没想到我会突然改口,都愣了一下,目光锐利地盯着我,想从我脸上看出些什么。
我坦然自若地迎着他们的目光,继续说道:“裁撤冗官,精简机构,固然可以节省开支,但也要考虑到由此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人才流失。臣建议,可以先从整顿吏治入手,严惩贪官污吏,提高行政效率,这样既能节省开支,又能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至于开源,”我顿了顿,将目光投向吴翰林,“臣赞同吴翰林的提议,推广良种,发展农业,是长久之计。此外,臣以为还可以鼓励商业发展,减轻赋税,吸引外资,多管齐下,方能充盈国库。”
我这一番话,看似是在附和王阁老和吴翰林,实则巧妙地将“裁撤冗官”的风险和弊端摆了出来,并且提出了更加稳妥可行的方案。
更重要的是,我没有明确表示支持或反对任何一方,而是站在一个“为国为民”的高度,表达了自己对朝廷事务的关心和思考。
这样做,既避免了得罪任何一方,又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可谓一箭双雕。
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王阁老和李侍郎的反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