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宏观调控的手段

趁着李世民还在位,让他多背一些黑锅,把李承乾想干却得罪人的事情都干了。

按照李承乾的想法,就是介入到民间交易,以大米为例:

如果丰收的年,粮食就多,那么粮价就下跌,农户种地赚不到几个钱。

如果是灾年,粮食就少,那么粮价就上涨,农户本来就没多少粮食,就算卖出去也赚不到多少钱。

这样城外的农户也赚不到钱,城里的百姓也买不起粮

如果有朝廷的商人介入,在粮价下跌的时候,高价收粮,就会维持、或者减少粮价下跌。

如果粮价上涨,就维持粮价不变,同样会减少粮价上涨的幅度。

而宏观调控的方法,其实大唐现在也有这样的方法,而隋文帝时期就这么干了。

甚至在春秋时期,魏国就是因为经济变法使得魏国民族变得富有,一举成为春秋霸主。

隋文帝时期,他建立可“义仓制度”,农户每年交税,还会额外交一笔“义仓税”,这样灾年的时候,就能用义仓米救灾。

减少朝廷和百姓在灾难对市场粮食的依赖。

唐朝这会儿,也靠着盐铁的半民办公制度,控制着盐铁的需求,间接的影响市场价格。

但其实这样的办法都是间接的,对市场的价格有影响,但肯定不彻底。

春秋时期,魏国的变法是,当丰收年,就由朝廷出面收购百姓多余的粮食,灾年又由朝廷把这些粮食卖出去。

或者干脆直接哪里丰收了,哪里受灾了,直接来回倒。

但是李承乾的这个办法,是不跟商人们讲礼,直接顶着朝廷的名声,坐上市场的桌子上,和那些商人直接真刀真枪的拼价格。

那这就很得罪人,毕竟大商人背后都是大家族,像前长孙家,全国有上千万亩地,每年不知道卖出去多少粮食。

而且整个大唐不只是粮食这个行业,还有盐铁、手工纺织、茶叶水果、珍珠玛瑙、奴隶交易等等。

李承乾不怕,我爹是皇帝,我三弟是大将军。

你们跟我讲理,我就放我爹跟你讲理。

你们跟我耍赖,我就放我三弟跟你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