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气”在道教当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最负盛名的道教神通就是“一气化三清。”
在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中便说:
“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明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虚,教化三界”
有人说是元始天尊所化,还有人说是老子所化,虽然主体不同,但里面的内容却是差不多。
《三洞并序》中有云:“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皆以诱俗修仙,从凡证道,皆渐差别,故有三名。”
还有种说法是,道教的三清是由大罗天的玄、元、始三气所化而成。
这点在《太真科》就有记载:“三天最上号日大罗,是道境极地,妙气本一,唯此大罗生玄元始三燕,化为三清天也。一日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日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
由于众说纷纭,甚至还造成了道教之间的某些教派矛盾。
“一气三清势更奇,壶中妙法贯须弭。”
“移来一木还生我,运去分身莫浪疑。”
一气化三清在神话《封神演义》里有具体描述,写的是太上老君与通天教主斗法时,太上老君用一气化出三个法身的故事。
《云笈七签》又用之以写三清之产生,“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
不管说法如何,无可否认“一气化三清”的存在极为特殊,而且具有莫大的威能,是种变化莫测的神通。
当然,这些杜撰在古人的典籍中,也只是一种思想理论上的阐述,或者可以说是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但不论如何,这种想象却是有根据的,其起源之说便源自于‘天地之炁,一化万物’的思想理论。
叶秦看着环绕在周围的雾气,那种感触还在不断加深,刹那间心领神会,仿佛有所明悟。
他若有所思,既然这些气体是可以塑造的,那么他何不加深联系,将此利用起来。
周围雾气涌动,竟然变得越发浓郁,将他包裹在里面,若是有人路过这里,肯定会大吃一惊。
仅仅只有这块地方云雾环绕,其他地方却很是正常,仿佛所有雾气都受到了莫名的吸引,朝着这里聚拢而来,不断的翻腾。
云起雾涌,聚散有形。
像是有双无形的大手操纵着眼前的一切。
雾气没有定性,似乎能够被塑造成任何样子。
无数骏马驰骋而来,奔腾在山林之中,马蹄飞扬,溅起无数尘埃。
四蹄腾空与清风追逐,白云嬉戏,神态举止和现实当中的马没有任何不同,但速度却是风驰电掣。
可是仔细一看,这些马竟然是由雾气组成,朦胧的白雾在此刻赋予生命,拥有了新生,昂扬嘶鸣,就连叫声也是惟妙惟肖。
这不是叶秦想要的。
骏马缓缓消散,雾气涌动又恢复成了之前的模样。
一只飞鸟落在了不远处,歪了歪脑袋打量着叶秦,它扑扇着翅膀,带着几分试探还有讨好。
伴随着清脆的鸣叫,刹那间无数飞鸟盘旋在上空,投下了大片阴影,似乎是在向叶秦展示自己的能力。
群鸟叽叽喳喳,带来了生机和热闹,可事实上它们也只是由雾气组成,却是栩栩如生,格外的灵动与活泼。
借着群鸟的眼睛,叶秦仿佛也能够看清楚周围的一切。
但这也不是叶秦想要的。
正如叶秦所猜测的那样,雾气可以幻化成世间万物,具有极高的可塑性,但他总觉得差了点什么意境。
雾气翻涌沸腾,这次却是没有凝聚成型,似乎不知道该幻化成何种摸样,才能够让叶秦满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是说这些生物不够好,终究不是上乘。
叶秦的视线落在了旁边的白骨本源上,心念微微一动,还有什么比本源更为合适的幻化之物?
小小的气丹在体内不停的旋转,无形的白气散发出去,很快浸透到了叶秦的周围。
这股气蔓延在了精神层面的白骨身上,随后缓缓将之包裹起来,雾气涌动,隐约可见无尽的玄妙,恍若一个深深的漩涡。
本源白骨里面环绕着种种气体,仿佛有了血肉填充,两者相处异常融洽,毕竟都是出自叶秦而且受他的操控。
“一炁万物出,法术,现!”
随着叶秦心念一动,法术初成,被他施展而出。
顿时,便见现实世界中雾气散去,原地竟然出现了一尊由雾气凝聚的白骨。
这便是以气丹为基本,用法术幻化出的白骨!
而这具白骨,可不是存在于精神层面的臆想,而是由现实中的本源之炁,所凝聚幻化而出。
属于法术之物!
因为是有本源作为参考,似乎也沾染上了几分神秘莫测的威能,和先前的骏马鸟类不同,它显得更加真实。
大概是有本源为依托,所以其中散发出来的力量也是最大的。
叶秦终于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才是他想要的。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他原本是想要参详道观的玄妙,也许是时机没有成熟,总而言之,没有任何收获,并没有感受到这当中的岁月之力。
任凭叶秦如何沟通,都不能够成功连接上去。
却不曾想阴差阳错,领悟了这样的神通,可以说是一气化三清的最最最低级的简版存在。
“那这法术便称之为‘一炁化白骨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