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每一个收到图册的老外都听到的话。
于是,一向门庭冷落的文化出版局开始变的热闹,高鼻碧眼的老外来来往往,进门都找田利民。
而田利民也不负众望,拿到图册,就一一讲解,由着老外自己做笔记。
紧接着,又有不少老外找到了文化宫展厅,看过展厅里琳琅满目的展品,再问图册里的东西,这里的工作人员就留下老外的联系方式,约时间看图册里的实物。
展厅和各种非遗产品就这样形成一条体系,祝晓敏几个人开始通知知青们,给全国各地大家的同学们写信,除去介绍这件事的意义,重要的就是发出求助,全国搜索类似物品,先发图片和介绍,等考证后再送实物。
从九年前就开始建立的庞大关系网启动,各种信件和照片雪片一样的飞来,大家要从中筛选和甄别,再一一回复。
这么一来,工作量骤升,只凭杨爱军已经不可能做到,祝晓敏打报告,向文物局借人,以杨爱军为首,建立甄别小组,同时也给各地同学提出建议,先请当地文物局做第一轮筛选。
这一系列的举措,又把剪纸、石雕、木雕之类收入其中,也有不少藏品跟着卖出。
当这些东西运往国外,老外们也扎实得瑟了一把,光那赠送的录像带就播了又播,从而更引发许多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可是看到老外们郑而重之拿出的图册,却看的莫名其妙,老外又得意的拿出笔记讲解。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录相带和图册就像是做成的课件,引人去研究,去探索。
偏偏,录相带里的幻灯片,讲的只是历史长河中中国各类文化的发展,和图册上精确到每一样展品的工艺和意义完全不同。
终于,有更多的老外进入羊城,直接找到田利民,商量能不能把图册直接印刷成自己国家的文字,甚至做成录像带,配音讲解。
田利民没有马上答应,只说图册的出版虽然是他的主编,可是里边的内容版权却属于外贸局的祝晓敏、杨爱军等人,需要和他们商量。
祝晓敏接到田利民的电话,冲着陈旭东一笑:“之后就看你的了。”
在上一世,只有高中毕业的陈旭东在几年的摔打之后,可以成为商业圈子里一号人物,本身就对做生意有着敏锐的触觉,更何况,这一世他学的专业就是商业管理。
这一情况,几个人也讨论过可能,陈旭东心里也早已经有算计,挑了叶歌做助手,负责接待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