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年的,就让咱们聊点轻松的话题,今天不更章节内容。发个番外。
关于蝙蝠侠的人物塑造,我参考了很多的资料和文章。其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以下这段。
纵然百年电影史塑造了各式各样的英雄形象,但鲜有电影能严肃探讨英雄的立体面。
真正一流的角色,不忌讳被抖出些黑料甚至阶段性的黑化,因为编剧不是简单地罗列TA的优点和缺点,而是把TA放在同样一流的文本中,让TA受制于故事的前因,承担故事的后果。
该法则可谓是剧情电影的金科玉律,放之四海皆准,漫改电影更无例外。
为何当年众望所归的《超人归来》屡受诟病,因为超人在故事里没有受制,没有承担,更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他就是去做前几代里该做的事情而已,所以这种老派电影到现在仍不革新的话,就显得无比寡淡。
《钢铁侠》为何制造了如此大的惊喜,因为编剧让托尼·斯塔克的性格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决定了人物的动机和故事的走向,而不是用情节来牵着托尼走。
动机和代价,是剧情电影征服观众的不二法门。
所以,在分析《蝙蝠侠:黑暗骑士》前,有必要把催生出本片的动机,也就是前作《蝙蝠侠:侠影之谜》先讲清楚。
作为一部超英片,《侠影之谜》的时间跨度之大,囊括了布鲁斯·韦恩的少年、青年、壮年,内容庞杂,还要体现韦恩思想转变。在各个方面都巨细无遗的情况下还能保证较高的观赏性,可见诺兰导演功力之深厚。
不过限于题材,本片并没有提出什么深刻命题,所强调的正义也是我们烂熟于心的。
其可贵之处在于它为我们埋下了一粒种子:蝙蝠侠为什么不主观的杀人?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的道德底线?
以往的四部蝙蝠侠电影(两部蒂姆·伯顿+两部乔·舒马赫)从未在这上面给予答案。
这也是为什么诺兰的《侠影之谜》能够在新世纪成功的原因,因为它成功回答了这个“动机”——蝙蝠侠首先不是蝙蝠侠,是布鲁斯·韦恩。
身为一个人,年纪幼小的韦恩目睹双亲被强盗枪杀,当时的他心里只有恐惧和憎恨。长大后的他很勇,单刀赴会直面哥谭市黑社会老大,却被侮辱得狗血淋头,终于明白:害死双亲的不仅仅是那两颗子弹,也不仅仅是开枪的凶手,而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于是,他做了一个特有种的决定:隐姓埋名,加入黑社会。一方面切身体会当一个恶人到底是什么感觉(使他看待善恶更透彻),一方面苦修对外搏击、对内修心之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当他修炼归来,回到哥谭市,看到市民仍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深知自己亿万富翁的身份或许可以让穷人有所温饱,却无法给予他们希望。一个人再厉害,其作为终究是有限的,哥谭市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图腾,一个希望。
从此,蝙蝠侠诞生。
回到韦恩的练级时期,在影子军团要他杀死一个罪犯时,他不杀生的理由是:“这使我们有别于敌人”。
尽管没有给出明确答复,但或多或少告诉我们,韦恩的初级目标,是为了避免他父母的悲剧再次重演;他的终极目标,是建立起一套公正的法律体系,用光明的宣判代替私人的制裁,哪怕是行侠仗义的蝙蝠侠。
《侠影之谜》很好的达成了初级目标。但是对于诺兰来说,这距离他心目中的那个蝙蝠侠还是差的远。
毕竟,蝙蝠侠的光明属性在于动机,而黑暗属性在于代价,所以诺兰把探讨代价的重任移交到了三年后的《黑暗骑士》。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