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一尊江南制造局的120mm半速射炮价格在1.1万两白银左右。
而同时期德国克虏伯厂的120mm半速射炮价格仅需9000两。
如果只算成本的话,或许实际花费不超过1000两。
毕竟这9000两的售卖价,不止包括了制造成本,还包括了运费以及德国制造厂的赚取的利润费用。
从德国卖到万里之外的大清来,价格翻个七八倍很正常。
那为什么实际成本可能不超过1000两的火炮,放到本国造价就超过10倍呢?
原因太复杂了。
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一是没有技术,二是没有工业体系,三则是贪腐成性。
所谓的江南制造局贪污腐败非常严重,吃拿卡要可谓是样样精通,搞起枪炮来,技术缺乏,原材料缺乏,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即便是仿造也需要雇佣外国技术人员,所需的钢料、钢弹、钢管等一切原材料都依赖于进口。
如此一来,也难怪李鸿章发出造不如买的感叹。
毕竟同样的枪炮,江南制造局仿制的德国克虏伯炮,美国林明敦步枪,不仅造价比进口贵,质量还远逊色于进口货。
而眼下大宋的火炮技术已经进行飞跃式的进阶。
最开始主要制造铜炮,铜炮安全性好,可造价高昂,一门铜炮光成本价就是一门铁炮的两三倍以上。
铁炮便宜,大概只需要一百多贯,不到两百贯的样子,可安全性就大大降低。
这种情况直到武安钢铁厂成立,通过新型钢铁技术完成了熟铁升级到钢铁的技术变迁之后才有了极大的改变。
之后大宋产的大炮一律成为钢炮。
刚开始钢炮造价甚至比铜炮还贵,因此军中不得不先用脱硫后的熟铁炮应应急。
毕竟当时钢铁产量太低,没办法供应太多。
等到庆历年后,武安钢铁厂产能提了上来,钢炮的数量就迅速增加,并且在之后的破辽、灭西夏战争当中发挥耀眼。
基本上钢制枪炮就已经能够覆盖全军。
最近几年大宋的钢铁技术日益提升,钢铁的性能和质量也越来越好,甚至出现了一些合金钢。
反正化学院向来都是经费管够,钢水乱七八糟的合金元素都敢往里加。
靠着国家级的穷举法,铬钢、镍钢等高强度钢材也在前两年出现,并于武安钢铁厂大量生产,早已经运用于军备当中。
同时出现的还有硝化纤维。
硝化纤维就是通过硫酸和硝酸溶液的混合液再倒在棉花上产生,它的工艺并不复杂,只需要掌握硫酸和硝酸的提纯能力就足矣。
不谈硫酸和硝酸在古代就已经被发现,当赵祯在中找到答案,并且让化学院向着这个方向研究的时候。
化学院这些年自然不可能吃白饭,早就通过干馏胆矾和硝石轻松完成了硫酸和硝酸制取。
这个操作在唐朝时候就由炼丹家孤刚子实现,化学院甚至都不需要自己研究,翻翻孤刚子所着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就能找到答案。
恰好大宋如今有了棉花,于是大宋自此有了无烟火药。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玩意儿太危险,温度超过40度就会自燃爆炸,取代黑火药的话,虽然能让大宋枪炮再次提升一个台阶,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如果把这玩意儿放在子弹里,那子弹都会变成一颗颗小型手雷,碰到温度高点的天气放太阳下暴晒都会炸开。
所以这几年一直在研究怎么让它稳定。
到前年化学院有位博士采用将它混入提纯的酒精里,再用明胶搅拌,让它变成胶状物,晾干切片,自此无烟火药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因而现在大宋的火炮已经再次更新换代,技术大概是19世纪后期的水准,也就是年间最先进的火炮技术。
如此就又出现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那就是从宝元年一直到庆历十年间,大宋造了很多黑火药的手榴弹、燧发枪、大炮、野战炮等火器。
而且数量还不少。
以大炮为例,最早大宋组建了八万人的火器军,每军五千人,总计十六军,一军拥有车轮牵引大炮三十门,十六军有四百八十门。
后来全军进行火器化改革,大炮数量飞速增长,光大宋全国六十万常备军手中的千斤级火炮数量就超过3600门。
加上各地城池守城火炮,总数量在5000门左右,远远超过拿破仑时期不到2000门大炮的水准。
其余小型野战炮更是超过一万门,手榴弹数百万颗,枪械近百万支,在技术升级之后,大宋再次出现了严重的军械超支的问题。
主要也是赵祯的火力不足恐惧症导致。
赵骏则没有想到技术升级这么快,才十来年工夫,大宋就要摆脱黑火药,开始迈向化学火药的工艺水准。
并且还出现了性能更好的钢铁。
于是乎淘汰冷兵器,转换热武器之后的问题又一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