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在狭窄的角落里,有一个书桌,架着一本福音书,但桌子上摆着的是一些他自己所撰写的教案。

场景并不是一味古朴,依然有一些现代化设备,比如一体机(电脑,打印机,扫描仪,茶几),比如智控窗户(前任房主留下的)。

这里信教的人大多不是诚心诚意,所以往往出事也不会第一时间找堂区神父,除了维护教堂和弥撒还有祷告基本就无所事事,往往会在教堂里研读经文,除此之外,就只有给当地没上学额小孩讲讲课了。

关于二人是怎么认识的,说起来也简单,多年以前霍普,他当时刚刚从宗教中学毕业,正处于间隔年,还在四处旅行,试图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而此时正在调研的李柏文一眼就认出这位外国人不同寻常,在与他解释一番然后演示了一下自己的预知能力后,两人便算是正式认识了。

随后隔了五年年,如今霍普二十五岁,李柏文二十三岁,说来长又说来短,也算是过了一段峥嵘岁月 。

“服务器的事情我会想办法处理,我可以垫上一点,但还是需要大量资金,前期可以先运行着,后面等开始盈利再扩展吧,那基础应该有多少存储数据?”

“最后估计需要2000TB,一开始150TB差不多了。”李柏文思考了一下说。

“咳咳,李先生,您可能不知道150TB的服务器什么概念,您回国买便宜的都要好几千刀,而且还只能存储。”霍普咳嗽了一声。

“几千刀很多吗……”李柏文(自媒体)欲言又止,因为他想起了自己不到一千的银行卡余额,应行生(自媒体)不到五百的银行卡余额和霍普(宗教人士)为零的收入。

于是,现在李柏文面临最大的问题变成了——

没钱。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这里应该收入不少吧,我去打几天工……”李柏文提议。

“李先生,您是外籍人士,没有人会愿意招聘的。”霍普无奈地扶了下额头。

最终,李柏文在纽约唐人街找了份工作,开启了苦逼打工人生涯。

相比李柏文,万睿明就潇洒多了。

此时,菲德尔正拉着万睿明和燕文瑶在城市人烟稀少的地方逛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