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为了明天而战!

李治虽然心里不太情愿,但是不得不采取李积的建议。

如今,除了自己那位不靠谱的小叔子之外,没有人比他更适合的了。

没错,李积口中提到的洪州都督,便是滕王李元婴。

李元婴在永徽三年(652年),被贬苏州,“迁苏州刺史,寻转洪州都督”。

次年,李元婴便来到洪州,也就是后世的南昌,建立了第二处滕王阁。

至于第一座滕王阁,则是建立在滕州,也就是后世的山东滕县,遗憾的是,没有保留下来。

至于《滕王阁序》中提到的洪州都督阎伯屿,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在大唐上元二年(675年),阎伯屿重修滕王阁,为了宣扬光辉事迹,到处请人为滕王阁作诗作赋,当然,他也是有一定私心的。

大唐才子王勃,在此写下了传世之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李元婴在调露元年(679年),被调任隆州刺史。

这里有个疑惑,既然675年的洪州都督不是李元婴,他又没有新职务,那他到底去干嘛了?

李治安排宫廷驿使快马加鞭,传信至洪州。

洪州——

滕王李元婴正在刚建成不久的滕王阁顶楼中,悠闲地侧卧着,享受着美人服侍。

龙子龙孙就是好啊,荣华富贵一生。

李元婴啥事不干,他活着,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花钱。

皇家那么有钱,侄子的消费观念不太行,身为皇帝,居然还那么清贫?

成何体统?

既然如此,那作为叔叔的我,就义不容辞的帮他花钱吧。

李唐皇室的荣光,由我李元婴来弘扬光大!

李元婴在滕王阁中,一边欣赏着远处的大好河山,一边有美人作伴,还有歌舞欣赏。

他感叹道,人生不过如此啊。

他如今很想念宋真,想着有机会,必定让他再为自己作一首曲子。

《渔舟唱晚》是经典,但是听多了,难免有些乏了。

可是他不知道宋真如今身在何处,只好把这个想法埋在心底。

李元婴虽然是个滕王,但是也不能随便出入封地的。

不然容易让人误会,万一小侄子有意见了,不给自己钱花怎么办?

一天,李元婴照常在滕王阁中寻欢作乐,有家仆闯了进来。

“滕王,东都来信。”

“?”

李元婴表情呆滞了一下,他最近好像没有问侄子要钱啊,李治为何给我写信?

他不敢怠慢,赶紧招招手,让宫廷驿使进来。

他打开信件一看,马上站了起来,由于动作太粗鲁,两旁的几个美女被挤倒在地,发出嘤嘤嘤声。

“原来我与宋郎,竟如此相近,我为何不知道?”

他面色一喜,但很快又黯淡下来。

不对,宋真如今身处险境,随时都有可能去西天面见如来佛祖。

“我必须快点去到永州,把宋郎救下来!”

这样,他就能为我谱写曲子了。

想到这,滕王李元婴的心情,瞬间一片清明。

“来人。”

“在!”

“速度召集洪州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