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会认为,想要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的是,军队中拥有武艺高强的将军冲锋陷阵,军师料敌先机,屡施奇策。
实际上,个人在战争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万丈高楼平地起,赢得一场战争的必要条件是,做好武器军备及粮草补给的后勤统筹。
古往今来,我们都认为人多力量大,战争只需要比人头数量就行了,但其实,人越多,粮草补给越容易出现问题,导致前线人员发生恐慌,无心战斗,继而军队崩溃。
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很多都是由这一因素导致。
然而,大光的小国王秦镇似乎格外的心急,从下令亲征到动身出发,只用了两日作准备。
两日时间,无论是运输粮草,调集民夫,还是操练兵将,都是极为仓促的。
要知道,这并不是简单的一次秋游,而是组织数万军队,前后数十万人参与的一场战争。
或许在秦镇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次出行真的会发生一场战斗。
所幸此行前半段,并没有发生什么意外,虽说是亲征,但秦镇一路上并未与蛮胡遭遇,迎着滂沱大雨,过居庸关,从宣府经阳和抵达大同,一路上竟没有任何战斗。
所谓的边境告急,却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有?
宣府不是被敌寇断绝了水源已危急之至吗?敌寇人呢?收到情报回家过冬了吗?
八月一日,经过半个月的行军之后,秦镇所率的军队便抵达了大同,这是前线所传的诸多战报之中唯一一处,与胡虏发生交战并产生将领阵亡的战线,也是秦镇的最终目的地。
秦镇将在此地彻查出大同总督宋瑛以及朱冕等人战死的前因后果。
在抵达大同城之后,秦镇对经历此前一战生还的监军太监郭敬和参将石享进行怎样一番审讯,又获知了怎样的真相,苏幸并没有去凑热闹,也并没有兴趣了解。
苏幸知道,秦镇将会在今晚做出打道回府的决定,没错,前来亲征的大军在未与敌军交火的情况下,此次亲征之旅就这么进入尾声。
秦镇在大同参将郭登的建议之下,并不走来时的宣府方向过居庸关回程,而是改道过紫荆关从另一方向回紫金城。
苏幸知道,按照历史进程,此次回归之途并不太平,即将有风暴来临。
所以,苏幸并未与秦镇所率大军同行,而是单骑先于大军抵达大同城,在确认此地没有蹊跷之后,又径直向紫荆关赶去。
他已与张助约定,若自己发现前路有问题,便通知张助上奏改道,否则就按原定路线行军。
苏幸倒要看看,此路到底是不是太监怕大军踩坏自己家乡的庄稼而临时改道,史书中竟会出现如此荒唐的理由。
苏幸正策马狂奔,眼前已经能够看见紫荆关的影子,腰间的电子卡片却忽然响了起来。
“电子卡片怎么突然响了……是白簇?”苏幸眼前一亮,接通了语音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