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1章 全神贯注

赵长天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每一个报告。

手中的笔记本,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数页纸。

他时而在重点内容下画上横线。

时而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思考与疑问?

脑海里不断思索着黎光装饰如何紧跟集团战略。

抓住技术革新带来的装修业务升级机遇。

如何利用市场趋势拓展客户群体、优化项目定位。

他深知,在如今变幻莫测的商业浪潮中。

唯有精准把握风向,提前布局。

才能让黎光装饰稳立潮头。

比如对于新材料的应用。

他就在想如何将那些环保性能好的材料,融入到室内装修设计中。

打造出既美观又健康的居住空间。

既能满足客户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又能契合当下环保的时代主题。

针对市场拓展。

他思考着,黎光装饰是否要在一些新兴的城市区域设立办事处。

提前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随着最后一位负责人报告完毕。

刘坤宣布分组讨论开始。

本次分组,旨在让各子公司领导就大型项目流程优化深入交流。

集思广益。

赵长天所在小组汇聚了来自不同子公司的一、二把手。

这些人基本都是集团的精英骨干。

能做到这个位置,大都是有真材实料的。

众人围坐一圈。

会议桌上摆放着精致的绿植和名牌。

名牌上的金色字体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起初,气氛略显拘谨。

大家只是互相客气地微笑点头。

偶尔轻声交谈几句,还未真正打开话匣子。

一位资深的基建公司总经理,率先打破沉默。

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

带着岁月沉淀的稳重与威严,说道:“各位,咱们都知道。

传统大型基建项目施工流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啊。

就说这工期吧,总是冗长拖沓。

各个施工环节交叉作业混乱不堪。

今天挖了填,明天填了又挖,效率极其低下。

还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这成本也就跟着蹭蹭往上涨。

大家说说,这该怎么解决才好啊?”

他的话仿佛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引发众人热议。

有的说要加强前期规划。

把施工流程细化到每一天、每一个环节。

有的提议增加现场协调员,专门负责各施工队伍之间的沟通对接。

还有的认为要引入更先进的施工设备,提高作业效率。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气氛逐渐热烈起来。

赵长天初时静静倾听。

手中拿着笔,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大家的观点。

目光专注而认真。

他在收集各方想法的同时。

也在脑海中快速梳理着自己的思路,寻找合适的时机发言。

待讨论渐入佳境,找准时机开口道:“各位,我结合我们临海分公司的实操经验,谈一点想法。

当下大型项目管理难度大。

关键在于信息流通不畅、监管不到了位。

我们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

从项目启动的那一刻起——

将施工进度、材料采购、人员调配等所有关键信息录入系统。

实时更新。

就好比给整个项目装上了一个智慧大脑。

这样一来,不仅管理层能通过手机端、电脑端随时随地掌握项目动态。

哪怕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对施工现场了如指掌,及时做出决策调整。

一线施工人员也能清晰知晓每日任务、标准要求。

通过系统接收指令,避免了以往口头传达容易出现的指令传达错误、任务遗漏等问题。

同时,搭配智能监控设备,对施工现场进行 24 小时全方位监管。

发现问题及时预警整改。

大幅提升了项目执行效率与质量把控水平。”

赵长天话音刚落,小组内众人纷纷点头。

交头接耳间满是对这一方案的认可与赞许。

那一双双眼睛里,透着欣赏与钦佩。

几位邻座的负责人还不住地拿笔记录着关键信息。

似是生怕遗漏了这绝佳思路的分毫。

正当赵长天准备进一步展开阐述时。

高文军却阴阳怪气地开了口:“哟,赵副总这方案听起来倒是高大上,理论一套一套的。

可真到了实操环节。

施工现场那么复杂多变,工人素质参差不齐。

智能监控能应付得来?

别到时候整出一堆乱子,拖累整个项目进度。”

赵长天抬眼,目光坦然地直视高文军。

脸上不见丝毫慌乱,从容回应道:“高总有所不知!

我们临海分公司推行这套系统前,可是做足了功课。

针对工人素质问题,专门组织了为期一周的专项培训。

培训教室里,技术骨干们在讲台上将设备操作理论拆解到最细。

实操场地中,他们更是手把手教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亲自带着工人穿梭在模拟施工现场。

遇到设备故障警报响起,便即刻蹲下身子。

指着指示灯和内部构造,耐心讲解故障排查的方法。

小到一根线路的检查、一个零件的更换,无一遗漏。

配合绩效激励机制,熟练运用者给予丰厚奖励。

抵触者予以适当处罚,赏罚分明。

极大调动了工人积极性。

施工现场复杂多变,恰恰是智能监控的用武之地。

它能精准捕捉异常情况。

像物料堆放违规,镜头一扫,便能即刻锁定那歪歪斜斜。

阻碍通道的物料堆。

安全隐患更是逃不过它的‘法眼’。

比如,工人安全帽佩戴不规范、高处作业未系安全绳这类细节。

比人工巡检效率高得多。

且数据留痕,便于追溯问题根源。

我们多个项目实践下来,工期平均缩短了 15%。

成本降低了 10%。

成果显着,可不是纸上谈兵。”

赵长天条理清晰、数据详实的回击。

让高文军一时语塞,憋得脖子根都红了。

额头上青筋微微凸起。

嘴角嗫嚅了几下。

愣是没再说出一句反驳的话。

小组内其他成员见状,看向赵长天的眼神中更多了几分钦佩与认可。

前排一位资历颇深的总经理率先竖起大拇指,赞道:“赵副总这一手,是真有干货啊!”

众人纷纷就细节问题与他深入探讨起来。

刚才因高文军搅局略显尴尬的气氛,瞬间又热烈高涨起来。

讨论声此起彼伏,会议室里再度弥漫着思维碰撞的火花。

讨论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众人围绕项目流程优化各抒己见。

赵长天凭借扎实的业务功底、丰富的实操经验。

在小组内逐渐成为核心人物。

他时而站起身,走到电子白板前——

拿起马克笔勾勒项目框架、标注关键节点。

时而俯身凑近同仁,手指轻点资料。

耐心讲解其中要点。

引领着讨论方向。

不少新颖有效的方案,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逐渐成型。

而高文军则坐在一旁,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双手抱胸,时不时冷哼一声。

却再无人理会他的小情绪。

茶歇时间到,会场内的紧张气氛稍稍得以缓解。

赵长天收拾好资料,起身活动了一下久坐的筋骨。

脊背微微后仰,双手向上伸展,发出轻微的“嘎吱”声。

缓解了些许疲惫后,便朝着刘坤所在方向走去。

刘坤正与几位高层轻声交谈着。

见赵长天走来,微笑着停下交谈,主动伸出手。

那手掌宽厚有力:“长天,刚才分组讨论表现不错啊。

思路清晰,应对得体,后生可畏!”

小组讨论时,董事长王崇仁、总经理李耀华、副总经理刘坤等集团高层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