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西狩获麟

“咳咳,弟子驽钝……”

“哪来那么多废话!你既然是学历史的,那你应该知道孔子死前两年,发生过什么大事?”

“嗯?”方诗牧拼命地搜索着自己的大脑,“西狩获麟?”

“就是这个事,那你认为西狩获的是什么麟?”

方诗牧愣住了。作为历史专业科班出身的他,对“西狩获麟”这个典故还是知道的。

孔子所作或者说编着的《春秋》,最后一句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史记·孔子世家》《春秋公羊传》等书关于这件事,也有相关记载:“及西狩见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根据传说,孔子写完这句话,就封笔了。一直到他病逝,再无着述。

方诗牧之前一直是用无神论在解读,认为所谓麒麟,不过是什么稀有物种罢了。

而且“西狩获麟”的地点大野泽,在鲁省境内,又不是《山海经》里说的大荒之地。那个所谓的麒麟,怎么看都是平平无奇的东西。

这时裴策这么一问,方诗牧心想此事必有蹊跷。

孔子向来不语怪力乱神,怎么会在七十多岁,已经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境界时,只是因为“西狩获麟”就感叹“吾道穷矣”。

首先是书中的“西狩”两字,到底指的什么?

汉语太过博大精深,历史上遇到狩或者猎这个字的意思,需要认真思量下。

狩或者主要是三种意思。一个就是它的本意——打猎;第二个是打仗,赤壁之战前,曹操给孙权的信里就称“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第三个嘛,就不太光彩了,比如说靖康之难后,宋人把被金人掳走的徽钦二帝,称作是“北狩”去了。

当然,鲁哀公那时肯定没有被什么人俘虏,那么,就只剩两种解释。

如果是第一种意思,鲁哀公去打猎,哪怕猎到了异兽麒麟,应该也不会像后世那些儒者解读的,孔子认为麒麟生不逢时,联想到自己,于是发出感叹。

要是鲁哀公猎到了其他的罕见动物,孔子就更没必要心灰意冷了。

解释不通!

那如果不是去打猎,是去打仗?和谁打?大野泽在鲁国境内,书中没有记载当时鲁国和哪个国家发生过战争。

难道——麒麟是代指某个人或某个组织?不会吧,方诗牧都觉得自己脑洞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