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爱卿,朕今日召你们来,是为了商讨杨嗣昌之事。”皇帝的声音低沉,透露出他的忧虑。
谢升抬头,目光坚定地说道:“陛下,杨嗣昌眼下手握重兵,若他真有异心,后果不堪设想。臣以为,应立即调他回京,严加看管。”
郑三俊却有不同意见,他道:“陛下,臣以为此举过于冒险。杨嗣昌若无异心,此举必会引起他的记恨,若有异心,这可能逼他走上绝路。我们应暗中观察,同时加强防范,以防不测。”
皇帝沉吟片刻,道:“两位爱卿所言皆有理。但朕心中不安,杨嗣昌的父亲杨鹤之死,朕说来也是有些失误,朕担心杨嗣昌会因此心生怨恨。”
郑三俊道:“陛下,杨嗣昌虽有怨气,但臣相信他更忠于大明。我们应设法化解他的怨气,同时确保大军的安全。”
郑三俊补充道:“陛下,臣有一计。我们可以派遣心腹前往杨嗣昌军中,暗中观察他的动向,同时传达陛下的信任与关怀。若他真有异心,我们也能及时得知。”
皇帝点头:“此计甚好。但派谁去呢?”
郑三俊道:“臣推荐王承恩,他是陛下的家奴,忠诚可靠,且与杨嗣昌有过交情。”
谢升也表示同意,说道:“王承恩确实是合适人选。陛下,我们应立即行动。”
皇帝沉思片刻,终于下定决心:“好,就依两位爱卿之计。”
随后崇祯皇帝对身边的王承恩叮嘱几句,便命他即刻启程,去杨嗣昌大军中担任监军太监,任务是既要安抚杨嗣昌,又要牵制杨嗣昌。
王承恩领命,随即谢恩出发。
谢升和郑三俊两人很快也告退,崇祯皇帝独自坐在御书房内,心中依旧忐忑不安。他知道如果这一步棋走错,可能就是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