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劳力让“丰南号”的基建大大推进了一步,但带来的依然是粮食的巨大消耗。
“丰南号”的手伸到京族三岛,将三岛的存粮都调到山上来,包括三岛捕捞来的海鱼,只要量够不求质优。
自然,京族三岛的存粮也是不够的,“丰南号”只有拿出银子从山下买粮食来供应。
眼见的,留在基地吃饭过夜的瑶人就发现饭里面也开始搭野菜了,杂粮也是越来越多。
人与人之间是交流的,他们了解到基地原来的伙食标准,现在是为了救助他们是硬生生的被拉到了搭着吃野菜的地步,这心里也别提那种感恩的滋味了。
此时已经也是开春了,为了解决好吃饭问题。“丰南号”让每个寨子出20个人到山下农场进行培训,正好农场春耕春种也需要劳力。
山下的春耕春种要比山上早半个月左右,这些人在农场跟着后面学习之后,回到山上就能够把一些粗浅的技术带回去应用。
在此基础上,在山上开始春耕春种的时候,“丰南号”每个寨子派出了两个农业技师去指导。虽然时间仓促一点,但整体也是提高了各个寨子的耕种水平。
春天来了之后,各个寨子打猎的猎获也多了,各种各样的野菜也丰富了,虽然粮食还没有的收获,但至少能补充一些。
在有的寨子带头之下,他们主动减少了一些上工的劳力,即使去上工,也自觉的提出将一个人的日工钱从一斤粮食减到八两,要为“丰南号”节约一些粮食。
融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救助是一个契机,在感恩的前提下,这种主动的交流让瑶人减少了那种在山林生活中的不信任感,一个为了救助其他瑶人宁愿自己也吃野菜的瑶寨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更何况,这是在山上,只要在丛林里,哪怕这个瑶寨是别人的,瑶人的戒备心理也不像对待山下汉人那种戒备。他们现在对赤腰瑶寨充满着好奇,好奇是那些工厂,还有那学堂。
很多瑶人,为了看一眼赤腰瑶寨,赤足从大山的最西边走来,就是为了进去看一看,看一看那些好心的赤腰瑶寨的瑶人,还有那些稀奇古怪的工厂,还有那个学堂。
“丰南号”基地,也是山上瑶人口中的赤腰瑶寨,已经成为山上瑶人心中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