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金钱草

百草经 半个厨子 2414 字 8天前

金钱草:植物特性、药用价值与研究进展

摘要

金钱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本文全面阐述了金钱草的植物学特征、分布与生长环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质量控制与安全性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金钱草在药用领域的重要价值和研究现状,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金钱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质量控制

一、引言

金钱草(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又名过路黄、镜面草等,是报春花科珍珠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在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具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解毒消肿等功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金钱草的研究逐渐深入,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不断被揭示,在临床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肝胆疾病等方面展现出显着的疗效,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二、植物学特征

2.1 形态特征

金钱草茎柔弱,平卧延伸,长20 - 60厘米,无毛、被疏毛以无密被铁锈色多细胞柔毛,幼嫩部分密被褐色无柄腺体,下部节间较短,常发出不定根,中部节间长1.5 - 5厘米。叶对生,卵圆形、近圆形以至肾圆形,长(1.5)2 - 6(8)厘米,宽1 - 4(6)厘米,先端锐尖或圆钝以至圆形,基部截形至浅心形,鲜时稍厚,透光可见密布的透明腺条,干时腺条变黑色,两面无毛或密被糙伏毛;叶柄比叶片短或与之近等长,无毛以至密被毛。花单生叶腋;花梗长1 - 5厘米,通常不超过叶长,毛被如茎,多少具褐色无柄腺体;花萼长(4)5 - 7(10)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以至线形或上部稍扩大而近匙形,先端锐尖或稍钝,无毛、被柔毛或仅边缘具缘毛;花冠黄色,辐状钟形,长7 - 15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倒卵形以至近圆形,先端锐尖或圆钝,具黑色长腺条;雄蕊5,花丝长6 - 8毫米,下半部合生成筒,花药卵圆形,长1 - 1.5毫米;子房卵珠形,花柱长6 - 8毫米。蒴果球形,直径3 - 5毫米,无毛,有稀疏黑色腺条,瓣裂。花期5 - 7月,果期7 - 10月 。

2.2 生长习性

金钱草喜温暖湿润、阴凉的环境,不耐寒,忌强光直射。多生长于山坡草地、沟边、路旁阴湿处及林下。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下,金钱草生长迅速,繁殖能力较强,常通过匍匐茎蔓延生长,形成大片的植被群落 。

三、分布范围

金钱草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如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此外,在陕西、河南等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在国外,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也有金钱草生长 。不同地区的金钱草在形态和化学成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例如,生长在南方湿润地区的金钱草,其叶片相对较大,含水量较高;而生长在北方部分地区的金钱草,可能在抗寒、耐旱等方面具有一些适应性特征 。

四、传统应用

在传统医学中,金钱草的应用历史久远。《百草镜》中记载:“此草清明时发苗,高尺许,生山湿阴处。叶似鹅肠草,对节,立夏时开小花,三月采,过时无。”并描述其可治疗黄疸初起,又治脱力虚黄。在民间,金钱草常被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结石,人们将新鲜的金钱草洗净后,煎汤服用,以达到通淋排石的效果。同时,对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金钱草也有较好的疗效,常与茵陈、栀子等配伍使用 。此外,金钱草还可用于治疗毒蛇咬伤、痈肿疔疮等,通过将金钱草鲜品捣烂外敷,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五、化学成分

5.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是金钱草的重要化学成分之一,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杨梅素及其苷类等。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菌等。研究表明,槲皮素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伤 。同时,槲皮素还可以通过调节炎症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发挥抗炎作用 。

5.2 酚酸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