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芸,你的天时人口论不仅朕看了,诸王,勋贵,诸文武大臣都看了。朕想问你,你所谓的提高生产力才能破人口危局,怎么讲?”
隆正帝最在意的就是这一点!
若是说无解,那这篇文章只能封杀!
尽量降低影响!
书局日报也只能封掉。
光把难题抛出来,却无解决的思路……这种孟浪冒昧的小子,日后安心写话本小说便是,不要再出来惹乱子了!
这一次可是和王朝周期论不同。
王朝周期论泛泛而谈,起到警醒的作用,可以拿来当借口刷新吏治。
但天时人口论不同,更加具体,也更危险。
若是能叫有心人从人口曲线和粮食收成,产量,还有吏治,驻守兵马的战力虚实来判断,很可能就会浮现出一大批敢于出来造反的野心家。
那时候,麻烦就大了!
好在……此子似乎有些想法。
在隆正帝垂询之时,贾芸并不慌乱,镇定如初。
“回奏陛下,所谓生产力,就是由劳者,器械,还有生产的目标来决定。浅显些说,便是农人,农具,田亩来决定。”
“从古至今,生产力是一直在提高。”
“夏,商,周之前,只有部落而无国家,甚至商人大肆杀戮祭祀,因为彼时生产力极为低下,农具多为石制,木制,也缺作物种类,甚至很多地方还是以渔猎,采集为主,粮食不足,要地也无用,人口只是负担。至周分封,到东周之后,人口大幅度增长,各国开始争地,因为那时出现各种新农具,生产力大幅度增加,人口就是国力,土地和农具也是国力!”
“战国之后,情形大抵不变,土地虽有增长或减少,但人口阈值在明朝之前就是五千万人左右。”
“为何我大周能人口亿万,先秦汉唐却不能?彼时的农具有不少是木制或石制,人均田亩虽多,但缺精铁农具,缺良种,生产力低下。我大周虽有少数地方还在用石犁等落后农具,但多数地方都是铁器。此外,又有土豆番薯花生玉米等外来作物,抗旱抗寒,边角地也能种植,所以我大周的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都要超过先秦两汉至隋唐宋元。”
“两汉的总产量是六百亿斤左右,亩产一百一十斤。”
“魏晋隋唐则是八百多亿斤,亩产一百五十斤。”
“宋元时,总产量是一千七百亿斤,亩产是一百四十斤到三百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