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贾东主真是神人啊!瞧瞧人家,写话本小说一流,写学问文章一流,做买卖做生意也是一流!”
“可不是么?车行脚行买卖,众人眼里就是贱业,操持的事多,费心多,用人多,本钱重,利润薄,是非多。要和地方上的地痞无赖打交道,还有土匪,响马,杆子……哪一样都不是好弄的,可人家贾记就是开的红火,这么点时间,人家的生意是越做越大了!”
“现在直隶八府,山东的德州,临清一府一州都有报纸订户和车行路线,镖行路线也拓开来了,这事一开始不少人不看好,现在看来还真的是咱们浅薄了。”
“贾东主也不光是精明和有奇思妙想,这手艺也是一流啊。贾记车行爆火之后,也是有贵人想投钱搞新的车行,和贾记车行学。但没有人家的四轮马车,这怎么学?人家一车能带几百样货,几千斤重,一天照样能走一二百里,直隶几个府,重型马车最多两天多就能到,原本的两轮车,一天只能走大几十里,四五百里要走近十天,这怎么比?若是人家的轻型马车,一天最少四百里,早晨的报纸到了傍晚就到山东德州,德州人隔着几百里地一样能看到京城当天的新闻。还有话本小说,散文,诗,词,赋,邸抄……还有物价,民生,市井趣闻,谁家能忍住不订上一份?”
小主,
“还不止如此,物价是加了山东到直隶各府,这些地方不光是士绅生员这些读书人看报,商家更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份。这物价变化,大伙都知道就还好,人家都知道,你不知道,这麻烦就大了!”
“可不是么?报纸在京城五文一份,到河间就是十文一份,到了临清就是十五文一份,照样大把人订。”
“不得不服啊,人家这车行镖行和书,报,都是融为一体,彼此成就,咱们就想不到,也做不到啊。”
“嗯,那大车我远远看过一眼,太过机巧,光是看就脑壳疼,根本仿造不来。”
“你自己看?你怕是带着匠人去看的吧?”
“嘿嘿,心照不宣。”
带着工匠去研究大车的也并不否认,相当坦然。
因为大家都在这么做。
大车的技术对两轮马车完全是碾压。
贾记书局大量马车出现之后,完全震惊了所有人。
拉的货多,走的路远,还不容易坏。
要知道两轮车基本上全木制,特别是民间用车,粗制滥造质量参差不齐,跑几天就坏的是基本状况,根本不足为奇。
而贾记的车,跑上多日,往返行程数千里都一切正常,不会损坏。
就算有些小毛病,隔几十里的维修补给站就能解决。
零部件都是通用的,有时候修都不修,直接更换。
时间,效率,口碑,在贾芸看来比节省那几个零件钱更重要。
事实上就是如此。
短短时间,贾记车行的口碑如飞龙在天,扶摇直上。
加上保费制,很多昂贵的货品也是可以叫人放心托运,生意爆火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