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客至

“八哥猜到了?”

智郡王笑道:“以八哥之能,理所应当是猜到了。”

廉亲王笑道:“应该是贾芸?上一次,听说是内府那边打人家车行主意,被直接给顶了回来?当时我就注意到了,着人认真打探计算了一番,然后就知道这贾芸确实是不凡。车行,脚行,在我们眼里向来是贱业,从来不关注不在意的东西,人家就是在这样的缝隙里把事做成了。这几个月下来,贾记有重型大车五百多辆,轻型大车一千多辆。近两千多辆大车,相关人员一万多人,其中有不少是水脚帮的人出身,也有贾芸自己买的奴仆和雇佣的工匠……大势已成啊。我一知道,就考虑想把这车行收下来,但内府就碰了壁,咱们那四哥和老十三都没有用强的,试一下就算了。咱们要是强拿,四哥必定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到时候反而不好,所以这事我就没有着手,也没和你们说。”

“八哥谨慎是对的。”卫棠点头道:“我派人多次去西岭村,甚至想绑几个工匠出来,再抢两辆马车实物,对比着仿造。贾芸的人力物力,还有人脉岂能和咱们比?他能做起来,咱们也能做起来。但西岭村防范的太严密,原本的村民里挑了二三百人,还有贾芸派过去的伙计,对他是忠心耿耿,每天早晚巡逻不断,有长栅,围墙,箭楼,外人隔着百步远就被喝止……我派的人不死心,继续向前,被一箭射穿小腿,西岭村赔了几十两银子了事。想用这种法子弄到贾芸造车的技术,怕是没有这个可能。”

“贾芸这小子,是贾家的异数啊。”

“正是。”一直默然不语的水溶忍不住道:“贾家的贾赦,贾政,贾珍,贾琏,俱是草包之流。最可笑的就是那个衔玉而生的,贾家上下当成珍宝,我见过他,就是个草包中的草包……”

“可见世家大族,必有后手,咱们这些人行事要更加谨慎小心,这些家族中,保不齐就出来一个有出息,难对付的主。”

诸王都是忍不住啧啧赞叹。

主要还是贾芸表现的太过妖孽了。

这后生,真的是应了后生可畏这句话。

写文章一流,学问也是一流,眼光也是一流。

这些已经够妖孽了。

偏做生意赚银子,还是一流。

甚至还通工匠之术。

贾记的那马车,诸王当然也派人仔细描摹过样子,召了不少工匠研究试制。

但现在还是毫无头绪可言。

没有马车技术,根本就无从下手。

还不止如此。

更要命的就是这半年左右下来,贾记车行的膨胀速度也是惊人。

人数连工匠等在内已经过万。

京师的诸条线路完成布局,运营已经极为成熟。

时间越久,京师为核心的运输就越依赖贾芸。

现在各衙门已经有不少业务交给贾记,工部,户部的一些小规模转运,原本都是要官府征发徭役,然后从地方火耗和徭役中折抵费用。

对各部,地方官府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

贾记的出现,已经有不少地方官府开始使用贾记车行的运力,减少消耗负担。

哪怕是贪官,能省钱也是好的,一部分归府库,一部分自己落袋,这岂不比浪费了好?

等再过一段时间,包括通州大仓的转运都可能落在贾记手中。

户部已经在研究。

运河漕运,从杭州始,至通州止。

通州到京城有水道相连,但速度太慢,消耗也不小。

算一算,贾记车行的费用居然比通州往京城的水道运输还要低。

速度就更快了。

如这一次的战事……

估计就会大规模用上贾记车行的马车。

这是无可避免之事。

朝廷一定要在虏骑大至之前,尽可能的把更多粮食运到城里。

京城城墙长达百里,高十几米,厚九米,外围有河,羊马墙,内有瓮城,城楼,箭楼,城碟,藏兵洞。

这种雄城,根本不可能被外力攻克。

只有城中无粮,内部混乱,军无战心,这才会失陷。

就如前明那样,李自成兵锋一路过来明军望风而降,到京城时,太监王德化,杜淳等人就决意开城投降。

明军京营名义上还有十余万人,但毫无训练,空额太多,兵士多是城中地痞无赖,根本没有战力。

两天之后,这座雄城就陷落了。

大周京师,不至于此。

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围半年,一年,三年,都不可能攻克京师。

大周神京被围最长的一次也是接近一年,神京岿然不动,根本没有陷落的可能。

“既然动不得,他赚的再多和咱们有什么相关?”

敦郡王心直口快,直言快语,表达不满。

“老十说的是……”卫棠笑道:“在此之前是动不了,毕竟朝廷有法度,老四又一直盯着。这个贾芸,凭两论被老四赏识,你们也知道他那个脾气,凡入了眼的就是他的宝贝疙瘩,一心维护着,咱们要用强,老四这一关可绕不过。”

小主,

“不过……”卫棠脸上露出诡异笑容,他接着道:“现在有虏骑入关之变,机会也是来了。我已经安排人上奏,要贾芸把车队上交户部,户部是八哥曾经执掌过的地方,整个户部都是门生故吏,这次征召最少几个月,到时候还怕咱们吞不下贾记车行?”

这一下,廉亲王,敦亲王,宁郡王,北静王等人都是微微一笑。

心中自是极欣喜的。

好在他们是诸王,不至于为着这点小事失了体面。

“对了。”廉亲王缓缓道:“此事不能师出无名,强行为之,老四不会同意,天下人的观感也要考虑。”

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后世“献给国家”也算是一种主流民意。

而在红楼世界还是以私有制为主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