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团体

虏骑又兜了一圈,再次射满一轮箭。

果然停了。

左翼周军主力骑兵已经在重新整队。

算上整队时间,还有七八里地跑过来的时间。

满打满算留给他们的时间最多一个时辰。

他们还得留些时间给战马恢复下体能。

不然一会周军追击他们,自己的战马疲惫不堪跑不起来,到时候乐子就大了。

整队之时,胡语高亢,喊叫声接连不断。

显然也是带队的虏骑高层急眼了。

眼前不过两千多车夫,伙计,全部穿着平民衣服。

在箭雨下居然没崩。

车阵稳固,也没有乱。

更没有人跑出圈逃走。

他们突袭时,有意留下一个向南的大缺口,就是给这些平民逃生的渠道。

不叫他们绝望之下拼命抵抗。

结果这些车夫伙计居然没有一个跑的,连乱都没有乱。

多轮抛射平射过去,地面上都扎满了箭矢,密密麻麻如同灌木。

被射死,射伤的车夫伙计最少也过百人了,但对方的阵列就是不乱。

没有人喊叫奔逃,没有人在阵中乱窜发狂,也没有人冲出车阵逃窜。

这些其实是常见的事。

几千匹马和能骑射的披甲骑士,带给人的压力极为巨大,令人恐慌畏惧。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人会做出很多正常时匪夷所思的行为。

比如砍杀同伴,扰乱自家阵脚,硬冲出阵逃亡。

这等事,还真不少见。

脱甲逃窜,丢下兵器,这都是为了轻装。

哪怕身后有敌人追砍,反正比同伴跑的快就行。

人人均存此心,这就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由来。

象前明时援锦之战,八总兵中大同总兵王朴先跑,然后是吴三桂跟着跑。

明军顿时崩了。

曹变蛟等西军冲皇太极本阵,差点得手,可惜功败垂成,壮烈阵亡。

还有好几万明军开始沿着海岸线逃窜。

清军轻骑追赶,戳刺,弓箭射背后,追了好几天时间。

沿着辽海海岸明军死了好几万人。

要么被杀死,要么是绝望之下,滔海淹死。

整个海面到处都是浮尸。

尸体顺着洋流,漂到天津等地,惨不忍睹。

一直到几十年后,当时的内地人到关外,还能见到辽海边的成堆白骨。

同样,聊斋里也提起过,广宁西平堡战场也一样,几十年后,仍有大量白骨,白天都能见到鬼火飘浮。

这就是败逃之后的下场。

但当压力过了阈值……

哪怕知道丢盔弃甲逃跑还不如抵抗,但人人均觉得是自己能逃出生死。

只有当刀矢加身时才后悔,但那时后悔也晚了。

眼前这股子车夫伙计,却表现出了与大周内镇兵完全不同的韧性和坚强。

这当然是令虏骑高层无比震惊,也无比愤怒。

要是和周军主力打的有来有回,那还说的过去。

但是一群大周的百姓居然也能扛住。

这叫虏骑高层无法接受。

可以看到,数十人在队伍中用鞑子语怒吼着,简直是出离愤怒。

时间又紧迫。

很快,近三千虏骑结阵了。

锋矢阵。

摆这个阵,明显就是要一锤子买卖,一下子把车阵给砸烂。

正常来说,要不是有决死的决心和意志,殊死一搏,锋矢阵不会用。

是要死人的,越靠前,死的越快。

明末时,四川白杆兵的阵法也是类似。

人人均手持精制的长枪,一般是马家的人,最少也得是个军官站在第一位置。

身后是二人,三人,五人,七人,九人,十一人。

一个个小型三角阵融合成一个大三角阵。

加上全员长枪。

这种锐阵,拼的是一股气。

白杆兵就是这样,父死子继,兄终弟袭。

一个土司部落的,头人们在前带头拼命,谁敢不跟着?

正因如此,凭特殊的长枪加锐阵,白杆兵打出了极为出色的战果。

浑河血战,白杆兵和戚家军摆的车阵配合,八旗兵轮攻怎么也攻不下。

还是投降的辽镇北兵推来火炮,轰开了戚家军的车阵,最终才解决了这两支强悍无比的明军。

就算如此,剩下的白杆兵也被明朝中枢倚为长城。

很长时间内,白杆兵都不出战,被放在山海关镇关。

那是广宁之战以后的事,当时辽东全失,只剩下一道山海关。

没有白杆兵放在上头,天启帝怕是觉都睡不着。

不过当时后金国力弱的一塌糊涂,老奴根本不懂治国,就是个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