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赢了

西班牙长枪是五米多,比瑞士方阵稍短些,机动能力更强。

西班牙人敢稍短长枪,主要原因是其方阵开始批量配置火器了。

有那种需要木架的重型火枪,轻型火枪,还有很多小型火炮。

在与法国人的战事中,西班牙方阵的表现相当出色,全面压过了法国人,结合当时的无敌舰队,当年的西班牙人也是真阔过,也算是建立了一个全球帝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惜,昙花一现,强盛未足百年。

贾芸的长铍是三米长,步阵作战,这个长度刚好。

但若以步对骑,这个长度就不足,有点短。

好在长铍阵经过千锤百炼,对面的敌骑也不够强,这一次应该能遮掩不足。

下一次,遇到北虏真正精锐,或是东虏主力,那肯定就没这么便宜了。

这个问题,也是贾芸需要解决的不足之处。

其次就是没有披甲和重型兵器。

南宋初,宋军诸多将领应对敌人的重骑兵,也就是两招。

一是步兵披重铁甲。

南宋的步人甲超过七十斤,防护能力惊人。

临阵时,重步兵结阵在前,挡住敌骑锋锐,这才有其余兵种发挥的余地。

宋军对敌重骑,采用的战术就是重步兵挡在前头,轻步兵用麻扎刀,长斧等长重兵器,围攻斫砍马腿。

没错,就是确马腿。

前提是要能挡的住敌人重骑兵的突袭。

重步兵,轻步兵,弓手,弩手,缺一不可。

可以说,在没有战马的前提下,宋军已经把方方面面都做到了极致。

当然,也是战争锻炼人。

另外在战争状态下,皇帝没有办法收武将的权。

文官也没有办法掣肘。

也没有办法贪污克扣军饷,少发军需。

一切以军事为第一。

所以南宋初宋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充分释放。

哪怕面对的是极盛时的金军,哪怕是北伐力量不足,但收复黄河一线绝无问题。

这就相当不容易了。

赵构要和,一方面不想折腾了,赵家的子孙都一副德性,享受为第一,毫无大志可言。

二来就是再这样下去,比如岳飞主导一路打到燕京,这收复之功可比刘裕,到时候就危险了。

这方面倒不要说赵构是小人之心,岳飞当时才三十多岁,正当壮年,威望为中兴诸将之首,岳家军实力也最强,真的北伐收复,岳飞坐拥几十万精锐,不反也得反。

就算别的武夫,赵构一样信不过。

中兴诸将,岳飞死,其余也是陆续交出了兵权。

经过这么一折腾,到了宋孝宗绍兴北伐的时候,宋军的战斗力已经下降的厉害,远非几十年前可比了。

但宋军的底线,也是明军的天花板。

南宋末的宋军,战斗力仍然维持在一定基数之上。

特别是孟珙在的时候,南宋军队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眼下贾芸只有长铍手,别说重甲了,轻甲也没有。

只能硬扛。

拿娴熟的技艺和过人的胆魄,加上贾芸亲自编组训练的组织度和训练度来扛。

此外就是有车阵。

如果没有车阵,这一仗还是很悬。

胜负两可。

胜最多惨胜,败则一败涂地,可能全军覆没。

这就是在战争中发现不足之处,也是实战的好处。

纸上得来终觉浅啊,就是这个道理。

……

虏骑终于冲了过来。

当先之骑纵马前锋,拼命叫喊。

越近,前排的马速就越慢。

没办法,前面的长铍阵丝毫不动。

想靠恐吓和射箭破阵,根本不可能。

这个时候想退也不可能。

骑阵在百步前后完成了最终提速,速度已经提到了最快。

万马奔腾,地动山摇。

大地是真的在颤抖。

这么多马匹飞驰前来,这时候哪怕胆小的也只能被裹挟着浩浩荡荡飞驰向前。

任何停步或迟疑,结果就是被撞飞,死的惨不堪言。

到阵前时也只能一径向前,不向前冲,后面的也会挤得你向前。

只能尽量在最后关头慢一些。

这样尽可能等等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