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郑成功攻台(二)

揆一和评议会二人就在热兰遮 城头阴沉着脸,看着明军在无数壮丁的帮助下不断登陆台湾本土,将热兰遮和赤嵌城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在将两座城堡分别包围起来。

明军士兵在稳稳立足后,立即开始肃清热兰遮和赤嵌城周围的乡村,此举本来是为了避免台湾本土的福萨摩人对已经被包围的荷兰人提供帮助,但没让明军想到的是,福萨摩人对不断掠夺和压榨他们的荷兰人已经是恨之入骨,不但没有帮助荷兰人的打算,还为明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这些该死的福萨摩人,我们早就应该把他们全部杀光!”揆一看着城外相处融洽的大明士兵和福萨摩人,双眼发红地恨声道。

“大人,我们就这样干等着吗?”评议会检察长勒奥纳满面忧色,大明人数众多,现在几乎遍布了台湾全境,想要切断荷兰人的粮食供应轻而易举,死守在城堡内是绝对不可行的。

“不然能怎样,热兰遮不容有失!”揆一瞪了他一眼。揆一心中很清楚,如果这次一旦热兰遮易手,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再无可能重返台湾岛,巴达维亚与日本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将会失去,影响太过巨大,他根本不敢做出除了死守之外的任何决定。

明军完成对两座城堡的包围后,郑成功决定先对赤嵌城发起进攻。为了避免士兵伤亡,决定先进行劝降。

“传我命令,命所有士兵每人执草一束,堆置城下。如荷兰人不降,则点火焚城!”郑成功语气凛冽,接着他派出了一名通事,向赤嵌城的守将描难实叮发出了最后通牒。

描难实叮接到明军最后通牒后,眼看无法向热兰遮求救,为保住性命,将赤嵌城和所有军用物资均献给明军后率部投降,他本人及三百多名荷兰士兵都成为了战俘。

至此,荷兰人在台湾的据点,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一座热兰遮堡。热兰遮地势特殊,它修建在一块荒芜的沙洲上,四面环海,寸草不生,荷兰守军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或者其他方法打击明军,现在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固守热兰遮,直到巴达维亚援军的抵达!

沙洲上,郑成功座船缓缓靠岸,延平王正式踏上了这块他遥望了无数次的土地,一众大明高级官员将领缓缓跟随在他身后,他们用外来人的目光,打量着这片肥沃的土地。

“王爷,如今赤嵌城荷兰人已经投降,只剩热兰遮负隅顽抗,我方是围困还是主动进攻?”马信问道。

“先去信劝降,看看他们的回应再做打算!”远渡海峡,郑成功考虑到以后兵员补充极为困难,便想着采取和赤嵌城一般的策略,围困招降。

一封书信很快拟好,交由郑成功审定后加盖国姓爷印,被送到了热兰遮揆一的手中。

信中,郑成功向揆一首先申明了大明对台湾岛的主权,并细细讲述了荷兰人侵占台湾岛的过程和不合法性,最后要求荷兰人立即撤离台湾,并允许投降的荷兰人可以携带自己的财物离开,并警告如果荷兰人据不撤离,将会追悔莫及。

揆一读完信,一把将信件撕得粉碎,脸色铁青,“勒奥纳,召集所有评议会议员,共同商讨热兰遮问题!”他叫来评议会检察长勒奥纳,吩咐道。

很快评议会议员就全部到齐,因为热兰遮市区已经被明军占领,他们现在都全部龟缩在热兰遮内的城堡里,自然是来得极快。看到揆一面色不善,个个噤若寒蝉,静静地等待着他开口说话。

揆一讲郑成功的来信大致与荷兰高层讲过后,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先派出检察长勒奥纳和议员伊博伦作为全权代表,前往明军大营与郑成功谈判。

几番交涉后,郑成功在大营接见了勒奥纳和伊博伦二人。

“延平王殿下,你们这次派大军前来对我们发起进攻,我们对此深感不满。但是我们也知道此地乃大明疆土,不如各退一步,我们保留热兰遮炮台和其通往航道的入口,你们将赤嵌城归还给我方。你们则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入全岛的其余地方,您看如何?”勒奥纳表达了荷兰方面的不满,但是态度却极为谦卑。

郑成功冷冷一笑,他一眼便看穿了荷兰人的小伎俩,他们不过是因为兵力不足,想迷惑自己,行缓兵之计,等待巴达维亚的援军罢了。

“台湾,一向属于大明,尔等只是暂时借居,现在主人要收回土地,哪里容得你们讨价还价,把他们轰出去!”郑成功语气森冷,目透杀机,断然下令。

勒奥纳和伊博伦二人被明军士兵架着扔到了大营外,狼狈而回,揆一虽然火冒三丈却又无可奈何,只好继续龟缩在热兰遮等待巴达维亚的救援。

赶走二人后,郑成功并未一直等待荷兰人回应,而是进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行动,他亲自带领马信,何斌,杨祥等人开始巡视新港,目加溜湾,萧垄,麻豆,大目降,大武垅,他里雾等地。

“这些地方土地平坦膏沃,而福萨摩人计口而种,不贪盈余,极适合屯田养兵,而我等巡视中,福萨摩人列队而迎,民风淳朴,我们得此宝地,实乃大幸也!”郑成功巡视归来后,郑成功召集各提督,镇将,参军议事,将自己一行巡视途中所见所闻颇有感慨的向众人说了一遍。

郑成功说完,眼神梭巡过在场众人,接着又道:“大凡治家治国,以食为先。苟家无食,虽亲如父子夫妇,亦难以和其家;苟国无食,虽有忠君爱国之士,亦难以治其国。今上托皇天庇佑,下赖诸君之力得有此土。然计食之者众,作之者寡,倘若粮食告罄,而士兵无法吃饱,其欲兴邦固国恐怕也很难。故这些时日,躬身踏勘,揆审情形,细观土地,甚是膏腴。当效寓兵于农之法,庶可饷无匮,兵多粮足,然后静观衅隙而进取。”

众人闻言皆都大喜,对郑成功的所言皆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