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小姑娘顺着范宁手指强调的位置看去。
“这些留言人士中有大量的媒体、评论家、收藏家以及学院派!甚至于学院派艺术家们的名字不仅出现在了反面的观点上,在正面的观点上也有不少!”
“你们要知道,在艺术领域,观点是有价值的,既定的权威观点有价值,未盖棺定论前的交锋过程更有价值。观点来源于思考,他们在思考了,所有人都开始思考了...”
“这才第一天。这个前沿阵地的价值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而且我想,嗅觉最敏锐的那部分投资客们,已经在心中标好了部分作品的价格,只等在画展中后期出手了...”
事实上这些人的动作比范宁想得还要快,在第三天没有演出的白天,突然有26幅作品被贴上了竞价条。
按照参展画家人均来算的话,平均每人已有1.3幅作品进入市场视野了。
它们的价格总体在200-500镑间,而上了第一场“音画结合”的作品,克劳维德《枫丹白鹭宫的喷泉》和库米耶《橡木林中之雨》则分别被贴上了1100镑和1000镑的出价!
当范宁提醒克劳维德,那天他许下的“某幅作品买出四位数高价”的愿望在第三天就实现了的时候,这位画家脸上的表情就别提有多精彩了。
唯一好像有点惨的是马来,他的其他画作竟然暂时没人出价。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深陷《午餐后的音乐会》的争议所导致。
也就是这一天,在大家于开放的艺术场馆内闲逛的时候,主流媒体注意到了这个“留言墙”。
彻底的,带着重要性认识的注意,而非之前一些从业者以个人名义参与讨论。
首先是拍照,这个走廊动线的起始一角影像,被一拨又一拨的记者带着摄影器材所记录了下来,而且有不少嗅觉敏感的人,特意留下了一个往后续海报延伸出去的侧方拍摄视角。
该做法似乎是在计划以时间线的形式,将特纳艺术厅未来所有的演出都这样陈列下去?然后在对应的下方区域让市民参与讨论?
交响大厅外延走廊有这么大,从空间上来说肯定是能做到的,至少记录下未来五年的演出,才能绕一圈回来。
这位范宁艺术总监…当你觉得他会重复上次大获成功的点子时,他却拿了一个新点子并再次取得成功。
而再当你觉得这回总该到底了的时候,他又有了让人完全意想不到的动作!
这简直就和他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一样!
然后是内容,媒体们已经把它们中间一些精彩的对话,给摘录在加急报道里面了。
是的,在范宁自己的“精选集”还停留到设想阶段的时候。
市民的自发产生,媒体们的二次转发,让这些激烈思潮的碰撞场地,从交响大厅的一面墙壁扩散到了世界各国…当然随之扩散的,还有《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盛况空前的首演现场。
也有很多自诩“理性”或“持保留态度”的声音,仍在认为十场协奏曲首演有“炮制噱头”的成分,认为特纳艺术厅的运营策略是用“高质量的首尾曲目”撑起声浪、获得支持,再用“中间的数量填充起一个音乐季的工作量”。
换言之,他们虽然认可这位范宁指挥惊为天人的创作才能,但不觉得那些位于普通的数字场序的作品,他能作到和第一首伟大的钢琴协奏曲保持同等质量。
有些媒体的资讯版面在附上排期单时,还特别“心机”地将“1”和“10”予以大号字体,“2-9”则偷偷缩小了一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是就在“柴一”之后,今天晚上的第二场音乐会,范宁直接把“柴小协”安排上了。
反正北大陆的艺术氛围类似前世俄罗斯,先连着来两首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打开一下气氛,这很合理吧?
掌声和咳嗽声归于平息,范宁捏着乐谱一角,以潇洒的姿态指示乐队开始序奏。
第一乐章宽广的抒情旋律,以明朗悠扬的诗意方式呈现,它贴近早春泥土的芬芳与冰雪的醉意,又逐渐在色彩变幻中带上了悲欢的情愫。
而聚光灯下的希兰,开篇所奏出的苍凉又深情的琴声,瞬间就将霍夫曼民族那乐观豪迈的精神与敏感忧郁的内在性格,给戏剧性地冲突对置起来了。
热忱又忧悒、向往又含蓄的半音化副题,饱含深情笔触的独奏华彩,以某种内省的力量融化了黑土地上的白雪与普肖尔河上的浮冰,而从沉寂中再次归来的长笛则像云层里投射出的阳光,与乐队一起逐渐将第一乐章引入宏大的尾声。
木管组和圆号吹响了忧愁的风,独奏小提琴至始至终以凄美的旋律贯穿第二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