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来日上朝,联名具奏后主,具陈祖珽不合掌兵之状,并揭露祖珽与广宁王高孝珩交结,无大臣之体。
后主然之,乃不允祖珽领军之请。
祖珽听闻其事,连夜写成诬告奏疏,持之入宫求见后主道:陛下因何不从微臣之请耶!臣与元海等素有嫌隙,必是彼等诸人谮害为臣。
于是呈上奏疏,其中列举元海与司农卿尹子华、太府少卿李叔元、平准令张叔略等人结朋树党之事,言之凿凿,皆都有理有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后主览奏,遂除尹子华为仁州刺史,李叔元为襄城郡守,张叔略为南营州录事参军,尽降职贬出京师。陆令萱又在一旁与祖珽唱和,终于使元海出为郑州刺史。
画外音:祖珽挤走政敌,终于大权在握,总知骑兵、外兵事,内外亲戚皆得显位。每同御榻论决政事,委任之重,群臣莫比。祖珽虽然揽权,不过北齐自和士开执事以来政体隳坏,其能致力朝事,且善治政,又推崇高望延用人才,一时间朝中诸官称职,倒也内外称美,士民不怨。祖珽复欲增损政务,沙汰宦官、内侍及群小,推诚各地名士,以振兴北齐。
未料祖珽此举,却大大得罪陆令萱、穆提婆母子,于是联同诸宦官,共谮毁之。
陆令萱亲自入见后主高纬,故作请罪道:老婢合死,当初因误听和士开极称祖珽多才博学,故向陛下举荐之。今观其所为不法,人实难容,老婢合死。
后主令御史韩凤检索案宗,果得祖珽伪造诏书十余份。后主由是大怒,但因前曾与祖珽重誓,所以不杀,遂解其侍中、仆射之职,令出为北徐州刺史。
历史真相:北徐州与南陈交界,陆令萱以祖珽为刺史,实欲借南陈除之。故当祖珽上任之后,南陈军进攻徐州,穆提婆便不遣军救援。祖珽乃令大开城门,令守军下城静坐,街巷禁止人行。陈军疑是人走城空,故不设备。至夜,祖珽忽令众军鼓噪震天,陈军一夕惊散。后复结阵来攻,祖珽乘马出击。陈军先闻祖珽目盲,突见其亲临沙场弯弓纵箭,于是相与惊怪,畏而罢兵,徐州遂得以保全。最后祖珽卒于徐州,亦得善终,实为异数。
斛律光既死于谣言,再说兰陵王高长恭。
史说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虽为亲王大将,常躬勤细事,每得甘美之物,虽一瓜数果,亦必与将士分享。为将多年,立功无数:突厥攻入晋阳之时,高长恭奋力击退;邙山之战,高长恭率五百骑驰入周军包围,直至金墉城下,成功解围。
高长恭在此战中威名大振,三军谱曲填词,作阵舞歌之,即后来闻名天下之《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击刺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非凡。
邙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曾对高长恭道:卿如此冲进敌阵,若生意外奈何?
高长恭答道:国事亦乃我家事,无暇顾及自身也。
高纬因其说及家事,且闻举国士兵舞唱《兰陵王入阵曲》成风,便大为猜忌。
高长恭代替段韶统军,常收贿赂,聚敛财物。
时有亲信相愿,私下问道:大王受朝廷重托,身为勋贵,何如此贪心!
高长恭不答。相愿又问:可是因为邙山大胜,大王惧功高震主遭妒,而欲自污耶?
高长恭回答:是也。
相愿说道:若朝廷果忌大王,此事更易作罪,是欲避祸而招灾也。
高长恭闻而涕泣,俯问对策。
相愿说道:大王此前已立战功,此番依然得胜,声望日隆,欲避不得。最好托病还家,不预国家政事。
高长恭从之,但国家战事频仍,无计隐退。后闻朝廷欲对南陈用兵,高长恭恐再为将,遂叹息道:我去岁面上长痈,今何不发作!
从此有病,亦不肯医。武平四年五月,后主高纬遣徐之范为使,送毒酒至兰陵王府。
高长恭泣对王妃郑氏道:我何负皇帝,赐我毒酒?
郑氏亦泣道:殿下何不亲入宫向皇帝解释?
高长恭叹道:事已至此,陛下何肯见我哉!
乃饮毒酒而死。
齐武平六年正月,高纬由晋阳还都邺城,役使百工兴建宫殿寺院,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中。每有灾异,即多设斋,谓修功德。
后主好弹琵琶,常弹《无愁》之曲,近侍百人以歌唱和,民间因而称为“无愁天子”。
宦官邓长颙、陈德信、胡儿何洪珍参预机密,各引亲党,蠹政害民。苍头刘桃枝及佞幸小人升官者万数,乃至狗、马、鹰亦加封官爵,赏赐俸禄。
诸嬖幸朝夕侍娱后宫,一戏之费,动逾巨万,以致国库空竭,乃卖官取钱。于是守令、商贾竞为贪纵,民不聊生,国势凋残。
北齐内政败坏,周武帝宇文邕闻之,认为灭齐时机成熟,遂与群臣诸将谋划,诏伐北齐。以柱国陈王宇文纯、荥阳公司马消难、郑公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越王宇文盛、周昌公侯莫陈琼、赵王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齐王宇文宪率军二万趋黎阳,随国公杨坚率舟师三万自渭水入黄河,梁公侯莫陈芮率二万军守太行道,以断并、冀、殷、定之兵;申公李穆率众三万守河阳道,以断外援,常山公于翼率众二万出陈、汝。武帝自率大军六万,直指河阴。发兵总计十七万人,又遣使聘问陈朝,共讨北齐。
杨素时年三十岁,请率父麾下为前驱,武帝诏准。
字幕:杨素,字处道,弘农郡华阴县人,北魏谏议大夫杨暄之孙,父为杨敷。
小主,
孝闵帝时,杨敷加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鬼谷门第三十五代祖师李冲出山,云游蒙州来访杨敷,授五胡令牌及兵法、神枪之术,命继萧衍之后为三十七代掌门。
杨敷以勤政着名,每年上交国家税赋名列第一,多次获朝廷优赏,从而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天和六年,杨敷出任汾州刺史,进爵为公,增邑一千五百户。
齐将段韶率众五万来犯,杨敷亲当矢石,随时扞御,拒守累旬。朝廷令齐公宇文宪率兵赴救,齐公惧怕段韶,不敢进军。杨敷死战矢尽,终为段韶所擒。
齐帝欲使其降,杨敷宁死不屈,忧愤死于邺城。临出战前,杨敷依鬼谷先师谱系所定,将五胡令牌及秘籍均传己子杨素,立为第三十八代掌门。自鬼谷先师王翊创派以来,此乃唯一父子相传为两代掌门者,史无前例。
周建德四年,大军进入齐境,宇文邕亲自督军攻洛州不克。九月周武帝染疾,只得弃城回师,水军舟舰悉被焚毁,齐军不敢追。
建德五年,周武帝病愈,再伐北齐。大军路过玉壁,老将韦孝宽请为东征先锋。周武帝诏使韦孝宽为行军总管,围守华谷以做接应,韦孝宽乃攻克北齐四城。
周武帝于是分兵派将:以宇文盛、宇文亮、杨坚为右三军,宇文俭、窦泰、丘崇为左三军,宇文宪、宇文纯为前军。复派辛韶率步骑五千守住蒲津关,以保障后方安全。
诸路安排已毕,乃命内史王谊为前锋大都督,督率诸军攻平阳城。
北齐后主高纬闻周军来伐,亲率十万大军自晋阳南下,前来救援平阳。
北齐帝未至,周武帝宇文邕亲至平阳城下督战,命众军架起云梯,准备撞车,四面攻打。连续攻打十日,北齐守将侯子钦、刺史崔景嵩投降,周将段文振率数十人入城,俘北齐守将尉相贵及甲士八千人,周军占领平阳。
同时捷报传来,宇文宪等前军攻占洪洞、永安二城。
十一月,北齐援军大至,前军已进平阳境内。周武帝避其锋锐,以梁士彦为晋州刺史,率精兵万人守平阳;自率大军撤至玉璧,使宇文宪领兵六万驻扎御敌。
北齐援军既至平阳,昼夜围攻不停,梁士彦顽强守御,岌岌可危。
宇文邕得知平阳紧急,先使宇文宪率所部急趋援救,随后亲至,集诸军八万人,东西列阵二十余里,与北齐军对峙。
北齐军围攻平阳同时,亦恐北周援军突至,乃于城南挖掘沟堑,经乔山直至汾水。
北周诸军大至,即与齐军对峙于沟堑南北两侧。周武帝令渡沟堑进攻,齐军拼死抵御,战斗一天,未决胜负。
齐后主高纬听从幸臣意见,命令齐军填平沟堑而进;此举正合周武帝之意,率军迎战,越堑而前,战斗十分激烈。
齐后主携冯淑妃及幸臣穆提婆观战,见己军东翼稍退,便以为大军已经战败,乃不听诸将劝阻,急令后撤。周兵趁势大进,齐军大败,死伤万余,军资甲仗丢弃如山。
周武帝宇文邕大战平阳之前,杨素再随宇文宪出战,为前军先锋。手挥钦赐竹鞭,兵贵神速,兼道而行,一举攻克晋州,并占洪洞、永安,具奏武帝报捷。
宇文宪屯兵栖原,以待两翼之军到达,齐头并进。此时探马来报,北齐后主高纬率诸军自晋阳向晋州进发。宇文宪不由大惧,不敢与其争锋,率军乘夜而逃。
杨素此时便由前锋成为殿后,与骁将十余人尽力苦战,宇文宪方得解围。
平阳一战大败,齐主高纬逃回晋阳,便留安德王高延宗、广宁王高孝珩守卫晋阳,相约晋阳不守,则北投突厥。高纬到城南军营犒劳将士,当夜准备逃走,将士不从。
高纬无奈,宣布大赦天下,改武平七年为隆化元年,希望通过改元以转背运。
不料便在改元当日,第一宠臣穆提婆越城南下,跑去投降北周,被周武帝封为宜州刺史。高纬至此大失所望,遂任高延宗为相国,委其防御北周兵马,高延宗流泪接受委命。
高纬便在深夜斩开五龙门出城,欲奔突厥。随从官员不愿北行,大多散去。领军梅胜郎勒马进谏,高纬亦觉突厥千里遥远,乃又转回邺城。
当时只有高阿那肱等十余骑相随,其后广宁王高孝珩、襄城王高彦道陆续赶到,共数十人同行。往日一国之君,至此形单影只,情状好不凄凉。
高纬前脚刚走,丞相高延宗便在晋阳称帝,复改隆化为德昌元年。两日之后北周追军大至,高延宗被周军俘虏,共作了不足三日皇帝。早知如此,不改这年号也罢。
高纬千辛万苦回到邺城,自觉皇帝做得无甚趣味,遂传位给太子高恒,改元隆化。称皇太后为太皇太后,自为太上皇帝,皇后为太上皇后。
薛道衡、陈德信等近臣上奏,劝太上皇到河南招募兵马,再做打算;若不能成功,便就投靠南陈。高纬从之,乃留高恒守国,自与太皇太后、太上皇后从邺城先往济州。
小主,
北周军逼近邺城,高恒亦弃邺城往东逃走。北周军到达紫陌桥,放火烧邺城西门,高纬渡过黄河进入济州。
当日九岁皇帝高恒做皇帝刚满一个月整,便不耐烦,决定禅位给大丞相、任城王高湝,自己也做太上皇。乃令斛律孝卿为赐封大使,送禅让册文及玉玺到瀛州。
斛律孝卿奉命而往,便带册文符玺,直接改道长安来降北周。却于途中替任城王高湝以受禅皇帝名义起草诏书,便以手中所带玉玺盖了宝印,尊称高纬为无上皇,高恒为守国天王;留太皇太后住在济州,派高阿那肱留守。
自中国有皇帝以来,以大臣下诏给两代皇帝,斛律孝卿必入吉尼斯纪录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