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主要城市不多,但有三万多座小村落分散在全国各地。
苏军虽然迅速占领了大城市,但对于山区里的这些村落却束手无策。
实际上,据战后统计,苏军从未控制过这些村落中的三成以上。
这些村落成为抵抗苏军的核心,由超过三万名游击队员组成的反抗力量,依赖这些村落的支持以及外界的帮助,不断消耗苏军的力量,最终迫使他们在1988年撤退。
然而,这样的胜利需要山之国人民巨大的牺牲和不懈的努力。
而现在是1982年的夏天,苏俄依然信心满满,认为这只是像1968年‘布拉格之春’那样的短暂冲突,只要平息几次小规模反抗,战争就会结束,他们也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因此,他们策划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扫荡行动,试图稳固在山之国的地位。
费莱德继续说:“在我此次访问夏国前不久,今年6月,‘潘杰希尔雄狮’艾哈迈德·马苏德领导了一次对苏军控制下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及其周边一百多个哨位的突袭,成功摧毁了23架飞机及大量的物资。”
苏晨插嘴问道:“那么,按照苏军的作风,他们肯定会马上进行反击吧?”
费莱德回答:“确实如此,反击早在5月就开始了。苏军集结了超过一万名士兵,加上四千名山之国政府军的支持,在德兹戈洛夫将军的指挥下,动用了26架苏-25/17攻击机;”
“23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作为先头部队,155门火炮和迫击炮提供火力支援,以及104架直升机作为机动兵力,向艾哈迈德·马苏德所在的潘杰希尔山谷展开了大规模的扫荡。”
苏晨惊讶地说:“看来苏军是下了狠心的,为了这样的冲突动用如此庞大的兵力并不常见。那么最终的结果如何呢?”
费莱德带着一丝轻蔑回答:“结果可以用中文的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外强中干’。这场战役显示出了远东军队的弱点。”
苏晨好奇地问:“怎么说呢?”
费莱德解释道:“虽然我没有详细的战斗过程,但我了解到了战后的伤亡报告。苏军在这场战斗中损失了35架直升机、五十多辆坦克,并有超过两千人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