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晓玲主动联系了一家女性援助机构,寻求专业的咨询和帮助。在那里,她获得了心理辅导和法律咨询,逐步恢复了自信,并制定了脱困的具体计划。
这一决定对晓玲来说无疑是艰难的,但她知道这是摆脱现状、重拾自由的唯一出路。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她终于鼓起勇气,迈出了脱离这段婚姻的第一步。
小主,
3. 家人及社会对她的态度
3.1 家人劝她忍耐顺从丈夫
晓玲的家人听说了她的遭遇,都劝她要忍耐、顺从丈夫。"他虽然打你,但毕竟是你的丈夫,你们是一家人。"老母亲说,"再说你也没有什么本事,哪里还有别人会要你。你就乖乖待在家里,好好伺候丈夫,将来说不定他就不打你了。"姐姐也说:"你也别太计较这些,男人就是这样的,有时发脾气难免会动手。只要你好好服侍他,他总会慢慢消气的。"
3.2 担心给家族增添不名誉
晓玲的家人也担心她离婚会给家族带来不好的名声。"我们可是良好家庭,怎么能容忍你这样离婚呢?"父亲严厉地说,"你要是离了婚,我们家就彻底完蛋了。邻里乡亲都会议论纷纷,说我们家出了个不孝的女儿。"
3.3 社会普遍认为妻子应顺从
在晓玲所在的这个小城镇上,大多数人都认为妻子应该顺从丈夫。有人说:"男人有权打老婆,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老婆要是不服管,才是不对。"另一些人则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妻子就应该忍耐,即使丈夫有不好的地方也要包容。"
3.4 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和救助
虽然现在有了反家庭暴力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晓玲还是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当她去报警时,民警只是劝她"好好跟丈夫沟通",并没有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当地也没有专门为受害妇女设立的庇护所,她无处可去。
3.5 很多人冷眼旁观无动于衷
当晓玲哀求邻居们帮助时,大多数人都只是冷眼旁观,无动于衷。"这是你们夫妻的私事,与我们无关。"有人这样说。也有人认为:"反正她也不是什么好女人,活该遭这样的罪。"
3.6 晓玲感到被家人和社会抛弃
在家人和社会的这些态度下,晓玲感到自己完全被抛弃了。她哀叹道:"我已经无处可去了,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站在我这边。社会上也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仿佛我是个罪人一样。我真的不知道还能寄托希望在哪里。"
4. 晓玲重拾勇气的过程
4.1 经过长期心理辅导
晓玲与丈夫离婚的决定并非一蹴而就。在长期受到丈夫的精神虐待和财务控制之后,晓玲的自尊和自信已经严重受损。为了重拾勇气、重建自我,她首先寻求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心理咨询师的耐心引导下,晓玲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开始正视自身的需求。通过反复的倾诉和疏导,她学会了如何重新认识自我,不再将自己的存在价值系于丈夫和家庭之中。
4.2 逐渐恢复自信和独立
随着心理疏导的进行,晓玲的自信心也逐步恢复。她开始尝试独立完成一些日常事务,如自己管理家庭财务、打理孩子的学习生活等。虽然一开始还需要不少努力,但在成功完成这些任务后,晓玲感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肯定,内心也变得更加从容。她意识到自己并非完全依赖于丈夫,而是完全有能力独当一面。这种独立自主的感觉让晓玲重拾了应有的自尊和自信。
4.3 决心摆脱丈夫的控制
有了初步的自信后,晓玲下定决心要彻底摆脱丈夫的控制。她意识到长期以来,丈夫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费用都受他的控制。为了能真正拥有自由,晓玲开始悄悄打听离婚的相关法律知识,并着手准备相关证据。经过反复权衡,她坚定了离婚的决心,决不再容忍丈夫的暴力和控制。
4.4 寻求亲友的实际支持
对于一个长期受虐的人来说,要摆脱糟糕的婚姻并不容易。晓玲深知自己需要亲友的帮助和支持。于是她主动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诚恳地向他们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出乎意料的是,她得到了亲友们的理解和支持。有的朋友主动提供了一份工作,帮助她摆脱经济上的困境;有的亲属则为她提供了暂时的居所,让她可以远离丈夫的骚扰。在亲友的鼓励下,晓玲的决心更加坚定。
4.5 坚定维护自己的权利
有了亲友的支持,再加上自身重拾的勇气和自信,晓玲开始自信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她向法院提起了离婚诉讼,并坚持要求公平分割财产、获得孩子的抚养权。在法庭上,她毫不畏惧地控诉丈夫的暴力和精神虐待行为,并提供了相关证据。经过一番激烈的法律博弈,法院最终判决晓玲胜诉,她也顺利获得了孩子的抚养权和应得的财产分割。
4.6 为自己和孩子们奋斗
在漫长的离婚诉讼过程中,晓玲时刻牢记自己是为了孩子们和自己而战。她告诉自己一定要争取应有的权利,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自由的成长环境。即便在艰难的时期,她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亲友的帮助下,晓玲渐渐安顿下来,开始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她用自己的双手维护着孩子们的生活,也在一点一滴地重建属于自己的幸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5. 寻求法律保护和救助
5.1 向警察报案控告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