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上,范梦龄、钱文宗、陈赞明等人做出“盘门、葑门、阊门为主攻”的判断,是存有充分依据的。
包括钱文奉在内,他也认为,唐军害怕东南援军突然将至,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由此,做出的判断是“齐门、娄门必为佯攻”。
错啦,错的还不止一处。
第一处判断错误,三门(盘门、葑门、阊门)主攻、二门(娄门、齐门)佯攻,恰恰相反,二门才是主攻!
主攻,不能单纯理解为“主力军队的进攻”,它还有一种含义,就是为了一个“主要战略目标的进攻”。
当下,最主要的战略目标,就是攻入苏州城,可要实现这一“主目标”,就要先实现一个“次目标”,那就是解决范赞时的“保义军”,绝不能让他靠近苏州,更别提入城汇合。
这个主要任务,竟然交给了人数最少、装备最差的龙翔军!
钱文奉、范梦龄、韩德辉等人,也绝对不会想到,唐军将领在三门打得火热,目光,时不时地就瞥向东南。
兵者,诡道也。
龙翔军作为“钓鱼诱饵”,吸引了曾令通、岑仑、裴元勇、范赞时等齐聚一处,看似“优势在我”,灭掉龙翔军之后,就转着圈去侵袭其他唐军队伍。
卢绛与李延邹来了,一个带着足量的火箭,一个带着突火枪……别看其他三门惨烈异常,可单论伤亡率,加在一起,都没有齐门外损失得多!
兵法要义之一,就是消灭敌方有生力量。
第二处判断错误,全苏州的人都认为,唐军想要攻入城内,只能从五座城门、任选其一。
事实上,“三门佯攻”更主要的,是为了掩盖一场行动。
攻城战开始前,在胥江与护城河的交汇处,就悄然出现了几十条舴艋,仅容一人,在夜幕的遮掩下,悄悄划向苏州城墙根之下。
靠岸之后,每人扛着一大包东西,隐藏在城下灌木、芦苇、荒草之中,蛰伏起来。
待到各门响起喊杀声,这些人才敢动静,他们拿出凿子、锤子、锛子等工具,开始挖墙。
任谁也想不到,围攻苏州五门,千万将士拼杀,长箭飞蝗、利刃穿喉,以这么大的代价,只是为了掩护着几十个人挖墙?
是的。
看似荒诞吊诡的行为背后,必然存在符合逻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