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有文臣附和,“没错,凡事需讲究证据,此事必须严查,揪出幕后之人严惩,以儆效尤。”

文臣与武将在政见上虽常有不合,可这只是因着各自的思想不同,而不是他们对武将有意见。

楚玄迟的功绩不仅能让武将心悦诚服,大多数的文臣也同样很敬重他,心甘情愿的维护他。

朝臣们就此案议论了许久,偏殿中一时间还有几分嘈杂,文宗帝也没阻止,由着他们各抒己见。

等他们讨论的差不多了,声音渐小,文宗帝才问,“那以诸位爱卿之见,此案该由谁来查?”

楚玄迟自是要揽下这个案子,“父皇,监察乃是监查司的分内职责,儿臣请旨彻查此案。”

楚玄寒也想抓住这个机会,立下功劳,“父皇,儿臣认为此案由大理寺来查更为妥当。”

他的党羽帮腔,“原本是该由监查司彻查,但监查司既已失职,再由他们查似乎有所不妥。”

另有人跟着附和,“确实,监查司本就有了嫌疑,理应避嫌,交由大理寺或者刑部确实更合适。”

也有人为楚玄迟说话,“监查司最多算是监察不力,何来的嫌疑?不仅无须避嫌,反更该由他们查。”

有人不解的问,“为何更该由监查司来查?”

那人解释道:“监查司若能查清此案,便是将功补过,对监查司的威严也有利。”

祁王党的人为楚玄寒争取,“可交由大理寺也是不错的选择,监查司可借别的事立威。”

楚玄辰突然开口,“学子们既告到监查司,而非大理寺与刑部,说明他们更为信任监查司。”

太子党的人会意的配合,“太子殿下所言极是,监查司乃是学子的选择,自是监查司更合适。”

楚玄怀因着自己不在监查司,在大理寺人脉不太好,不想便宜楚玄迟与楚玄寒,便提出让刑部来查。

如此一来,太子党,晋王党以及祁王党争了起来,有人是为了得到这份功劳,有人则是因着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