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妻杨氏、子韩林儿逃到武安(今江苏徐州)。刘福通突围后把起义群众组织起来,一举攻克颍州(今安徽阜阳)。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
起义军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元廷遣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阿速军及各路汉军前往镇压,被红巾军击败。接着,红巾军占领亳州、项城、朱皋。九月,克汝宁府,又克息州、光州,人数已达十余万。
“众至十余万,元兵不能御。”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
反映了元朝统治下的阶级对立和民族压迫的社会现实,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群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
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人数较多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属安徽)的芝麻李部、南阳(今属河南)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部等。
为推翻元朝的反动统治,起义军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义军;“暗”指元朝统治)的口号,鼓舞群众向封建官府作斗争。
北方红巾军从(1355年) 开始主动出击。刘福通将韩林儿迎至亳州(今今属安徽),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北方红巾军政权。刘福通任枢密院平章,不久,任丞相。
明朝时人认为是宋朝仁政遗德所致。后移都河南汴梁。红巾军坚持战斗十二年之久,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政权,为后来明朝的建立打下基础。
小主,
1357年,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东路由毛贵率领,经山东、河北进攻大都;中路由关铎、潘诚等率领,攻向山西、河北一带,经大同直捣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放火烧毁“富夸塞北”的蒙古皇宫,继续转战辽东各地;西路由大刀敖、白不信、李喜喜率领,直趋关中,攻下兴元(今陕西南郑县)、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转战四川、甘肃、宁夏各地。农民起义军节节胜利,出现“官府四散躲”,“红军府上坐”的大好形势。
在三路大军北伐的同时,刘福通也开始出击。至正十八年(1358年)五月,刘福通率部攻克汴梁(今河南开封),定为宋政权都城。这时,红巾军的势力已“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达到了极盛时期。
元朝统治者先派遣的回军、汉军溃败后,又派御史大夫也先帖木耳带兵镇压,结果又大败而归。
红巾军兵力分散,三路大军流动作战,三路大军北伐相继失利,汴梁城破,刘福通保护韩林儿冲出重围,逃奔安丰。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早已占领了濠州(今安徽凤阳)的张士诚,趁安丰(今安徽寿县)空虚之机,遣其将吕珍攻破安丰(今安徽寿县)。
义军领袖刘福通遇难,中原地区的红巾军被地主武装镇压下去。1363年,红巾军建立的韩宋政权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