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堂堂文风灿烂的魏国诸郡只敢在每次科考时请出一尊文宝测文气。
一测完急忙重兵押护再送回原主或是郡库。
这么些沾惹文气因而奇异的物件儿不仅不能“招摇过市”还需日夜坚守以防被盗,可谓是千日防盗啊。
哎,魏国的文宝被楚国那些财大气粗的公侯巨贾们惦记多年了。
每逢文宝失窃案,用脚拇指都能想到又是楚国哪位不缺钱的大财主下暗红了。
既然文宝这般烫手,为嘛那些文坛名宿还要孜孜不倦地温养呢,以求在那灵光一瞬间“养”出个大麻烦呢?
是否为文坛大儒不是自己个叫的,是别人称呼的,是能否温养出一件文宝来证明的。
对一件文宝的真伪辨别,没有比身怀文气的文士更能辨识得了。
身负真才学的大儒手中温养的文宝往往带有驱秽清正、荡邪消煞、耳清目明、清脑醒智的奇效。
文宝是魏国那些大族珍之藏之的宝物,万幸得一件便是镇族兴家的族宝。
与魏国文脉传承有序且璀璨如星的文坛比起来,楚国的文坛简直就是大漠,不能说是寸草不生,只能一句自娱自乐来形容。
这么多年来,注重文事的公侯巨贾们利用从不能说的渠道得来的文宝“催生”一批批可造之材。
虽与文风鼎盛的魏国比起来是难登大雅之堂,但在荒漠里这些好苗子已经称得上是人中龙凤了。
但文宝一说从来没有得到魏国官家的承认。
在官家嘴中,文宝永远是大儒的心爱之物,不得明码标价,不得交易,否则以罪论处。
但若是有人将文宝献给官家,一个御赐文献郎的赐举子出身功名跑不了。
但话又说回来,傻子才献宝呢。
藏在家里自用不香嘛?
万一家中子弟在文宝的熏陶下开智聪慧,才思敏捷,文采飞扬,再到平京考个进士回家,那还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
放心,但凡是个魏人都有这份改命的觉悟。
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楚国人想要一件文宝,就只能走一条路:抢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闲话少说,回归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