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朝廷已经开始悄无声息的肃清整改,都察院并刑部大理寺三司忙得不可开交,许多人已陆续被问责。
如今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她。
“法治一问,他深有建树,并非一日之功。”
陶淞身为大理寺卿,为官清正,唯以才字论先。
盛昭宁深谙律法之治,正是他所爱惜的良才。
李绩很少听他夸赞一个人,略一思索便听懂了他的意思。
“您是想直接把他要来大理寺?”
殿试中榜者,为各部看重,直接求贤御前,此事并非没有先例。
陶淞却摇了摇头,“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他并非仅限于法治一道,若不经翰林院后授官,岂不误了他的仕途。”
李绩没想到他居然会为盛昭宁考虑的这般周全,心头泛起惊诧之余,却也深知陶淞对她的确寄予厚望。
谈话间,宫道上的人影已愈行愈远。
那道清瘦的身影掩在人群中,已不得见。
陶淞收回目光,略一思忖道:“御前授官后,我会观其品行才学,若是有贤之士,无需翰林三年观政,我自会陈情御前,将其遴选至大理寺内。”
“老师远虑。”李绩颔首道。
......
这厢对话盛昭宁自是不知。
殿试放榜时间很快,正常情况下第二日时便已排出名次,第三日所有进士齐聚太和殿前,等待唱榜。
唯一不同的是,殿试前十名人选不在榜单之内,而是统一被宣至大殿,由皇帝一一点名,钦定名次。
前三名会直接进入翰林院任职。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果不其然,在第三日清晨时,所有新科进士便被宣召着儒袍齐聚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