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提醒:翻译在后,本篇为后世朝廷官员对张起灵的追思(主要总是以第一人称写太同一化了,水平有限,不好的地方见谅)
——————
自余忝列参政,倏忽一月矣。明日小寒,冷气凛然,窗外风雪交加,余辗转反侧,不能成寐,遂披衣起坐,燃灯于案。
见烛光摇曳、昏黄如豆,余念及百年前张公之事,彼小寒之夜,其亦如此夜不成眠乎?其料知翌日之变耶?心存惶恐否?
思至此,复觉己见之鄙陋,张公乃圣贤之人,当已洞悉天命,从容面对,岂有忧惧之心哉?余以小人度君子之腹,实属不妥。
余更欲知者,乃张公辞官离朝、步下正阳宫长阶之际,心中所感何如。
余与张公同出江南,然家世迥异。余家世代为宦,张公则出身微寒。遍览史籍,未见张公自述身世。幸有惠丰郡守常夸耀乡里才子,世人始得窥张公生平一二。
闻张公少贫苦,常佣工豪强之家,夜则焚膏继晷,研习不辍。二十弱冠,便高中进士。惜其妹相依为命,竟于揭榜之日难产而殁,自此孑然一身。
自翰林修撰至参知政事,历八年而成。升迁之速,既得天下称颂,亦招致朝中嫉妒。张公襟怀坦荡,非矜非讨。但唯以上欲孤臣,故其成孤臣也。
君臣同心,则臣可遂其志。张公少时尝睹民间疾苦,故任参政十年间,改革利民之策层出不穷。其治下,朝廷运行高效,风气清廉,不见贪腐,天下足谓葳蕤繁祉、安定宁靖矣。
然安易生怠,帝渐疏远,旧怨乘机构陷,以帝忌张公之声望,肆意诬蔑。当谗言诽谤,张公仅上书自辩,后默然无语。民间百姓却自发陈情,请帝明察秋毫。
此等行为,实犯上之大忌。
于是古今第一奇才,终被迫自请解组。
生为黎民,死亦为民。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每念及此,心痛不已。
张公屡下正阳宫阶,今始卸官服而行。举目四望,百里陋舍必自足下展矣。其将回首彼壮丽巍峨之正阳宫乎?也见民宅破败如霉米,皇城辉煌似琼楼乎?
其步出墙,将叹乎?
如此鞠躬尽瘁、体察民瘼之参政,将以壮志未酬而悒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