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2章 气氛紧绷

赵长天接过本子,仔细翻看了几页。

赞许地说道:“王媛,你做得很细致,辛苦了。

有你在,语言这关我们绝对没问题。”

张建国也推了推眼镜,接着说道:“我昨晚按照你的要求。

把软件技术详解资料又完善了一遍。

增加了一些实际案例分析。

还有对未来技术升级的展望。

今天一定能让英方对我们的技术更有信心。”

“张工,有您把关技术,我心里就踏实多了。

您这是咱们的技术后盾。

有您在,任何技术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赵长天连忙应道,眼神中满是信任与感激。

李律师放下手中的文件,开口道:“我这边也没闲着。

通宵复核了合同,细化了合同案例支撑文档。

从国际商务惯例、类似成功项目合同条款等方面。

为我们的每一个诉求找到了坚实的依据。

今天谈判可得重点关注,绝不能在法律条款上吃亏。”

王华也兴奋地凑过来,说道:“我给大家带来了最新的行业动态传闻。

虽然还没有确凿的消息。

但据说有几家竞争对手也在觊觎这个项目。

我们得加快进度,突出我们的优势。”

说着,她将手中的资料分发给大家。

众人边用餐边热烈地交流着。

你一言我一语,仿若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

就在这时,王崇仁董事长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餐厅。

众人见状,纷纷起身问候。

“大家都坐,继续吃早餐。”

王崇仁微笑着抬手示意,随后也加入了讨论。

“今天可是关键的一天,咱们要全力展现公司实力。

让英方看到我们的专业与诚意。

如果有实地考察安排,一定要把我们的优势全方位地展示出来;。

是线上展示,也要做到毫无破绽,让他们如同身临其境。

我相信大家的能力,希望大家延续之前的默契与干劲。

把这个项目稳稳拿下。”

董事长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仿若给大家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顿了顿,王崇仁接着说道:”长天,今天还是由你总揽全局。

你有没有信心完成今天的谈判任务?”

赵长天神色庄重地说道:“我有信心!

董事长放心,我们都准备好了。

昨天我们已经初步摸清了英方的态度和关注点。

今天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击破。

张工负责技术讲解。

李律师把控法律条款。

王华提供市场数据支持。

王媛保障翻译精准流畅。

我来协调各方,确保谈判顺利进行。”

“很好,大家齐心协力,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王崇仁满意地点点头,眼中满是欣慰与信任。

对王崇仁来说,之所以让赵长天承担如此重担。

一方面,是王崇仁确实越来越认可赵长天的能力。

认为他可堪大任!

另一方面,则是王崇仁此次出国,还肩负国家的秘密使命。

为此,他需要分出相当时间和精力。

甚至,为了完成秘密使命,有时他会缺席谈判会议。

刘坤为了协助王崇仁的秘密工作,也会经常缺席谈判会议。

在这种情况下,王崇仁只能排除刘坤,选择其他放心的人选——

负责领导团队进行谈判。

原本,在来英伦之前,王崇仁的备用人员是王华或者张建国。

但赵长天的出色表现,让王崇仁临时改变了主意。

餐毕,众人带着满满的信心和决心,前往会议室。

一路上,大家交流着最后的准备情况。

偶尔还开几句玩笑,紧张的气氛中透着几分轻松融洽。

抵达会议室后,英方代表提出,要考察黎光重工过往的成功案例。

显然,英方在会议开始之际白提出这个要求。

有突然袭击之意。

但代表团成员却并不慌乱,因为已经做好了相关预案和准备工作。

片刻后,黎光重工代表团,乘坐英方安排的专车——

前往集团在伦敦附近的项目——“格林智慧新港”。

这个项目是在前年完工,并投入使用的。

截至目前,运营状况良好。

车窗外,伦敦的街景如幻灯片般缓缓闪过。

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高楼交相辉映,透着独特的魅力。

赵长天坐在车内,心中却在默默梳理着待会儿要向英方介绍的要点。

王媛坐在他旁边。

也在抓紧最后的时间熟悉专业词汇的翻译。

抵达项目地后。

英方代表们陆续下车。

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审视与期待。

赵长天等人也纷纷下车。

赵长天面带微笑,用流利的英语说道:“欢迎各位来到我们的‘格林威治智慧新港’项目现场。

接下来,我将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与运营情况。”

王媛在一旁集中注意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旦赵长天表达有误,或者英方代表听不懂。

她会第一时间进行解释、翻译。

“格林智慧新港”规模宏大,拥有 20 个专业泊位。

可同时容纳超大型集装箱船、邮轮以及各类散货船停靠作业。

其年货物吞吐量高达 5000 万吨。

在区域物流运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港口配备了 300 余台先进的智能装卸设备。

这些设备均采用了最前沿的自动化技术。

从货物的装卸、搬运到存储。

全程无需大量人力干预,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

众人沿着既定路线前行,赵长天边走边介绍:“这个项目在建设之初,面临着诸多挑战。

就拿地质条件来说。

这里的地下土质松软,且含水量较高。

给基础施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我们的团队经过反复研究、试验。

最终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打桩技术——‘深层水泥搅拌桩加固法’。

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仅如此,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充分考虑了当地环保组织的诉求。

采用了一系列环保措施。

如设置高达 5 米的隔音屏障。

有效阻隔施工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优化施工流程,通过精准的物料调配和设备调度,减少扬尘产生。

确保项目建设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

英方代表们不时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认可之色。

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智能设备运行区域。

张建国快步走上前,接过讲解的重任。

他推了推眼镜,开始详细阐释技术亮点:“各位请看,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装卸设备。

它采用了最先进的传感器技术。

能够实时感知货物的重量、形状、位置等信息。

从而实现精准装卸,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以集装箱装卸为例。

传统方式每小时装卸量约为 20 个标准箱。

而我们的设备能达到每小时 35 个标准箱,效率提升近 80%。

而且,通过这套设备与我们的软件系统相连。

还能实现远程监控与智能决策。”

说着,他拿出平板电脑。

演示了实时数据监控与智能决策流程。

英方代表们围拢过来,看得目不转睛。

此时,几位现场工人配合展示日常维护操作。

他们熟练地拆卸、检查、安装零部件。

动作行云流水。

展示出操作的简便性。

英方代表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从设备的长期稳定性,到软件系统的兼容性。

再到成本效益等方面。

团队成员们各司其职,一一解答。

然而,就在气氛看似融洽之时,矛盾悄然浮现。

一位英方技术专家突然发难:“你们这套设备看起来是不错。

但据我所知,在应对一些极端天气条件下。

比如强风、暴雨和低温环境。

你们的设备故障率似乎并不低。

这如何能保证我们未来港口的持续高效运营?”

问题一出,现场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赵长天心中一紧。

但面上依旧保持镇定,他迅速给张建国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先稳住。

张建国深吸一口气,推了推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