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2章 气氛紧绷

沉稳地回应道:“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

我们在研发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了极端天气的影响。”

说着,他指向设备上的一些特殊部件,“你看,这是我们专门为应对极端天气设计的防护装置。

采用了高强度、耐腐蚀的新型材料——‘钛合金复合碳纤维’。

经过严格的实验室测试、以及在多个类似气候区域的实地验证。

在强风、暴雨和低温环境下。

设备的故障率相较于传统设备降低了 60%以上。

例如,去年在北欧的一个港口项目中。

遭遇了罕见的暴风雪袭击。

当地气温骤降至零下 20 摄氏度。

我们的设备依然正常运行。

保障了港口的紧急物资运输。”

英方专家微微皱眉,显然不太满意这个答案。

继续追问:“那软件系统呢?

在极端天气下,数据传输会不会受到干扰,导致决策失误?

这可是关乎整个港口运营安全的大事。”

赵长天接过话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对方。

自信地说道:“在软件系统方面,我们同样有周全的应对措施。

我们的研发团队开发了一套智能自适应系统。

它能够实时监测天气状况。

一旦遇到极端天气,会自动切换到备用传输通道。

并且启动数据冗余备份机制。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会因为天气原因影响决策。

这一技术已经在我们过往的多个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从未出现过因天气导致的决策失误。

就拿今年年初在东南亚的一个项目来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地遭遇台风侵袭,狂风暴雨持续了整整两天。

我们的软件系统凭借这一技术,稳定运行。

港口运营未受丝毫影响。”

英方代表们相互低语交流了几句,虽然仍心存疑虑,但态度有所缓和。

接着,又有一位英方商务代表提出关于成本效益的质疑:“你们声称这套方案能带来显着的成本效益提升。

但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前期投入似乎过高。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如何能让我们相信这是一笔划算的投资?”

王华见状,立刻上前。

手中拿着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报告。

有条不紊地解释道:“你看,虽然前期投入相对较高。

主要是因为我们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和高品质设备。

但从长期运营来看,这些投入将带来巨大回报。

一方面,智能设备和高效软件系统将大幅提高作业效率。

减少人力成本和运营时间。。

以我们现有的人力配置,相比传统港口运营模式。

每年可节省人力成本约 20%。

另一方面,设备的低故障率和长使用寿命将降低维修和更换成本。

根据我们的测算,在项目运营的前五年内。

综合成本将比传统方案降低 25%左右。

后续效益还会随着技术升级进一步提升。

比如,我们的设备采用了模块化设计。

某个部件出现故障,只需更换该模块,无需整体更换。

大大降低了维修成本和时间。”

在赵长天的协调下,团队成员紧密配合。

用详实的数据、专业的知识和充分的自信。

逐一化解了英方提出的矛盾和质疑,让考察得以顺利继续。

英方代表们的态度也逐渐从质疑转为欣赏。

对项目的兴趣愈发浓厚。

顺利结束实地考察之后。

专车将中、英两方代表送回酒店。

按照英方代表要求,将要开启线上展示活动。

在赵长天的组织下。

中方代表紧张而有序地准备着线上展示。

不久后,会议室里,大屏幕上已经连接好了国内项目现场的视频画面。

赵长天站在屏幕前,调整了一下麦克风。

神色庄重地说道:“各位,今天我们将通过线上方式。

向英方全方位展示我们的实力。

大家要打起精神,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

随着一声清脆的提示音,线上展示正式开始。

赵长天开场,用流利的英语介绍项目概况:“欢迎各位线上观看我们的项目展示。

这个项目位于中国广省,是一个集智能化、高效化、环保化为一体的现代化港口项目。

接下来,我的同事们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各个关键部分。”

镜头切换至国内项目现场。

张工远程操控展示技术细节。

他的声音通过音响清晰地传出来:“各位英方朋友。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们的智能港口设备。

它具备高度自动化功能,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

例如,在应对台风天气时。

我们的设备通过特殊的防风设计,依旧能够正常作业。

保障港口运营不受影响。”

说着,他展示了相关的测试数据和视频资料。

王媛同步翻译,声音清晰而坚定。

王华接着展示项目经济社会效益数据。

她指着大屏幕上的图表说道:“从经济效益来看。

这个项目投入运营后,极大的带动了当地 GDP 增长。

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与当地同类型项目相比,我们的运营成本大幅降低。

货物吞吐量显着提升,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展示过程中,英方提问不断。

团队成员协作回应。

李律师随时待命,解答法律合规相关疑问。

他的专业回答让英方对合同的规范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利用线上工具,团队成员实时共享资料,确保沟通顺畅。

充分展现了公司的实力底蕴。

然而,线上交流也并非一帆风顺。

当张建国介绍到软件系统与硬件设备的协同工作机制时。

一位英方技术专家提出质疑:“从你们展示的情况看。

软件系统与硬件的适配似乎过于理想化。

在实际运行中,一旦出现硬件故障。

软件如何快速调整,避免对整个港口运营造成连锁反应?

这在我们以往接触的项目中,是个常见且棘手的问题。”

赵长天微微皱眉,迅速思考对策。

然后沉稳地说道:“你的担忧很有道理。

我们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我们的软件系统内置了智能故障诊断与自适应调整模块。

当硬件出现故障时。

它能在毫秒级时间内检测到问题,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一方面,自动切换到备用硬件设备,确保作业流程不中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一方面,对软件参数进行实时优化。

以适应备用设备的性能特点。

保证整个系统的平稳运行。

这一技术经过多次模拟演练以及实际项目的检验,已经相当成熟。

就像去年我们在国内的一个大型港口项目中。

一台关键装卸设备的核心部件突发故障,软件系统瞬间响应。

在 0.5 秒内完成切换和参数调整。

港口作业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英方专家沉默片刻,似乎在消化这个答案。

接着又抛出一个问题:“那关于技术升级方面。

你们如何确保在不影响现有运营的情况下。

顺利实现软件和硬件的更新换代?

这对于港口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张建国接过问题,详细解释道:“我们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理念。

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可以进行独立的模块升级。

在升级前,我们会提前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全面测试。

确保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

同时,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升级计划。

选择在港口运营相对空闲的时段进行操作。

并配备专业的技术团队全程监控。

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解决,将对运营的影响降到最低。

比如,我们上次对一个港口的软件系统进行升级。

提前三个月进行模拟测试。

选择在凌晨 2 点到 5 点——

这个货物吞吐量较小的时段进行实际升级,技术团队实时监控?

整个升级过程只用了两个小时。

第二天港口运营就恢复正常。”

随着一个个问题被赵长天带领团队巧妙化解。

英方代表们的表情逐渐从严肃转为认可。

线上展示得以顺利推进。

为项目的后续谈判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