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之间的过渡。
(以林柏为例,他沿着临郊大道从彤泉路行至银杏路的过程。)
三、从一种境况到另一种境况之间的过渡。
(以林柏为例,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四、时间的过渡。(春节、生日。)
范热内普认为入会仪式是最为典型的仪式,可以套在三重结构中。以林柏为例,在第一阶段中要求他抛弃过去的摆烂生活,将无休止的惆怅痛苦终结。在第二阶段中他必须通过“测试”(培训期),以证明他已经为工作做好准备。如果他成功了,在第三阶段中庆祝他的“新生”,真正欢迎他加入夜渊。
人类学的仪式,尤其是边缘仪式,涉及参与者的变化,特别是他们的社会地位。第一阶段分隔仪式包括个体分隔的象征行为,从一个早期的固定点开始。他们的状态变成阈限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开启者生活在正常环境之外,并通过一系列经常涉及痛苦行为的仪式质疑自我和现有的社会秩序。开启者开始感到身份缺失(nameless)、时空错位、(个体)社会性的结构紊乱。
【作者注:nameless一词我不知道如何翻译比较合适,但是以我个人而言,这就是一种失去了身份感、姓名被剥夺、不认可自我的那种感觉。就如同序中引用的那句歌词:Nonentity, I've lost all sense of my identity.】
如此说来,阈限阶段不仅是“破坏性的”,亦是“建设性的”。意味着阈限阶段的经验形成将使开启者做好准备,在重新融入社会的仪式中公开占领新的社会角色或地位。
范热内普提出的三重结构和四类仪式令林柏着了迷,他将这些内容一遍又一遍套在自己的经历中。但这份资料并没有就此打住,在根纳普之后还有维克多·特纳,他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