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强征

而是直接解除奴契,给这些人自由身。

但这些奴仆,打死都不愿走!

这在后世是难以想象的事。

给自由还不要?

事实上,这个时代的自由民还真不容易当。

没有地再没有房,只能租房,打短工,选择各种生计来养活自己。

哪有在贾家舒服?

贾家除了有固定月例,还供给餐食,吃的还极好。

那芳官只是小戏子,贫家出身,到贾家没几天,肉都吃不下了,“油腻腻的,谁吃这个?”,也是骄狂之至了。

那些丫鬟也是一样,大厨房的肉吃不下,要到小厨房要炒鸡蛋,炒莴笋,炒青菜。

可见贾府餐食之好,荤腥已经成了负担,各人宁愿花钱买小炒青菜,也不愿吃大厨房的荤腥。

此外就是还有住处。

有发的布料,衣袍,鞋子。

人生四大事,衣有了,食有了,住有了,就差一个自由而已,自由有这么重要?

月例则是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人都是二十两一个月,一年二百四十两。

贾政肯定还有额外补贴,不然这二百多两都不够他养两个清客的。

更不要说购入善本书籍,古董字画的开销了。

贾琏月例是十二两,凤姐管家,才五两。

这夫妻俩连几个丫鬟,月例才二十多两。

凤姐的原话是只够几天使的。

李纨月例十两,加上额外贴补的十两,和贾母等同。

加上一些分红收入,一年四五百两收入,算是明面收入最高的一位。

大丫鬟则是月例一两,二等丫鬟月例一吊,三等是八百钱,六百钱不等。

粗使丫鬟也有四五百钱一个月。

就算是粗使丫鬟,也就做点洒扫的事,还给衣食住处,这条件,不少成年人都会趋之若鹜。

贾赦是没有月例银子。

他们住东路院,丫鬟仆妇们的开销是荣国府公中负责。

但贾赦,邢夫人本人则是每年有一笔银子给贾赦用,贾赦再分一些给邢夫人。

要不然,贾赦哪来的银子买十几个妾侍养在东路院?

随着荣国府收入逐年减少,贾赦等人的日子也是难过起来。

想要随意挥霍是肯定办不到了。

甚至是相当的窘迫。

荣国府一年收入不超过八万。

每个月固定开销就大几千两。

加上婚丧嫁娶迎来送往,各种支出层出不穷。

凤姐早期放贷还能支撑,最多月钱迟放几天。

后来就只能典当贾母的私藏物品了。

请鸳鸯帮着当东西,说笑时似乎有趣,但骨子里的落魄是遮掩不住了。

贾赦诸多不法事,凤姐,贾珍的诸多事情,最终落个抄家下狱,主要原因还是一个穷字。

每年三千两分红……

对贾赦,贾政,贾珍,都不算小钱。

宁国府又是贾珍一个人的,等若他每年多六千两银子到手。

真的不少了。

黑山庄乌进孝,现银加粮食也就大几千两银子。

这银子要是年年有,等若多一个庄子出来。

贾珍虽是意动,但还是没有第一时间答应下来。

上头这些人是什么德性,他太清楚不过了。

头一年可能如数给付银子。

接下来就难说了。

户部要不给,他敢找户部要,还是找廉亲王,智郡王要?

贾珍的心思,不光是吴天佑懂,贾赦也懂。

只有贾政圆睁双目,不明白为什么贾珍不立刻答应下来。

“贾将军必定还有顾虑……”吴天佑笑眯眯的从袖口摸出一摞银票。

说是银票,其实是兑票。

只有在京城固定的银号里才能凭票取银。

没有异地存取的功能。

当然也没有利息,甚至买这银票还要给银号钱。

这个东西,连最早期的金融业也算不上。

撑死了算是金融服务。

银票是对半而分,取银时,要和银号的存根严丝合缝。

另外每张银票都有编号暗号。

就是诗号。

到时候银票合缝,诗号无误,这才能取银。

就算大周京城,现在有银票业务的也不超过十家。

得在几十年后,经过对口外的贸易发展,大量晋商都需要银号,他们又声气相连,彼此信任,所以一些大银号联手之后,通存通兑,银票才有了流通使用的功能。